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挑战纽芬兰寒武-奥陶系界线“金钉子”剖面

——开拓新的国际合作领域

来源: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 作者:汤质华 闫春波 发布时间:2014-08-20
    对国际地层委员会(ICS)和国际地科联(IUGS) 于2001年批准的加拿大纽芬兰绿岬(Green Point section)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即金钉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剖面所指定的界线生物标志——沟槽古大西洋牙形石(Iapetognatus flutigatus),并非出现在所指定的层位,也不是出现在最早的浮游笔石(Rhabdinopora praeparabola)之下,而是其上(Begnoli & Stouge,2012);此外在在该剖面上所展示的笔石化石标本及地球化学异常均非出自该剖面,而是其他剖面的资料,这完全不符合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的要求。从而为重新研究和厘定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提出了急新课题。
   
    为了更好的选择和厘定我国及全球寒武—奥陶纪界线层型剖面,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奥陶系研究团队在中国地调局、全国地层委员会及中心领导支持下,在前几年对我国华南相关剖面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肯定我国吉林白山(原浑江)大阳岔剖面乃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剖面,而且该剖面早在1992年国际奥陶系讨论会上就曾被国际奥陶系分会选定为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最佳候选剖面。为此应武汉中心主任姚华舟研究员、汪啸风研究员邀请,曾经与武汉中心合作并对我国大阳岔和加拿大纽芬兰剖面寒武—奥陶系金钉子剖面都进行过详细研究的国际著名牙形石专家Svend Stouge博士和国际著名笔石研究专家Jorg Maletz博士于2014年7月21日-8月11日前来我中心开展新一轮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及相应金钉子剖面的国际合作研究。
  
  两位专家与我方专家共同对武汉中心采集的牙形石与笔石标本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分别作了题为“当代笔石研究”,“对纽芬兰寒武—奥陶系金钉子剖面的评述”学术报告。

  8月1日-10日,合作研究组一行8人在分别对湖北宜昌黄花场和王家湾两个“金钉子”剖面考察基础上,在吉林省国土厅、白山市和江源区国土局及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支持与配合下,对吉林白山大阳岔剖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工作。从所发现和采获的化石分析,一致认为该剖面在各门类化石的保存和记录以及地层出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等各个方面,完全具备了作为全球寒武—奥陶系界线及寒武系最后一个阶(第10阶)金钉子剖面的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更多的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证据,对厘定或重新建立全球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寒武系最后一个阶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外专家在大阳岔剖面


中外科学家在大阳岔剖面采集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