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出手更早更快更准
——访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 响
发布时间:2014-08-20
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地质灾害灾情明显加重,但由于准备充分、应急处置得力,在灾情最严重的7月,因灾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比2009年~2013年的平均人数少了近一半。近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接受了记者专访。
防患于未然:地灾防治出手更早、更快、更准
今年是地灾频发、多发的一年,1~7月份,全国共发生地灾7457起,造成184人死亡、46人失踪、20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6亿元。但国土资源部提供的一组数据令人欣慰:1~7月份,全国成功预报地灾244起,避免人员伤亡2.3万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其中,7月份全国成功预报地灾104起,避免人员伤亡6485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而在2009年~2013年间,上半年因成功预报而避免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经济损失,平均为7399人、1.8亿元。
据崔瑛介绍,面对地灾防治的严峻形势,国土资源部今年的动作,较之往年,出手更早、更快、更准。
从4月份起,国土资源部就开始部署地灾防治督促检查工作,派出工作组赴三峡库区和云南、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灾易发多发区域,督促指导作好防汛防灾准备;5月份,又派出3000名地灾应急专家,在各地指导和驻守,新组建的国家层面7个专家工作组也随时待命。
作为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切实落实好防灾预案的重要手段,国土资源部今年特别加强了培训和应急演练工作。5月份,国土资源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集中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每个隐患点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演练。截至7月底,全国已组织应急演练11万余次,参加演练人数107万余人,参加知识培训人数190万余人。
“地灾应急处置工作得到空前加强。”崔瑛告诉记者,从5月起,国土资源部就启动了汛期三级值班制度,24小时不间断值守。
一旦得到灾情信息,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及时应对。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深入合作,建立了地灾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和地震灾害预报体系,确保在第一时间获得重要预警信息,遇到特殊情况,还会加密监测与预警。
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30日,为应对极端天气和地震影响,国土资源部19次下发通知,共派出19个工作组先后赴10余个省(区、市)加强督导。
百密无一疏:地灾应急响应有序、有力、有效
崔瑛介绍,国土资源部通过建立地灾灾情速报制度,确保及时收到地方上报的灾情险情。同时,根据应急值守制度,值班人员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相关报道,并每隔一个小时在互联网上搜索地灾信息。对通过信息报送、国办通知、媒体报道等方式得到的灾情信息,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与相关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取得联系,提醒相关单位尽快核实灾情并及时派出工作组按预案做好救灾工作。“中央领导同志特别重视地灾防治工作。截至7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就今年地灾防治工作作出的批示就有34次。” 崔瑛特别提及。
“得到灾情报告后,我们会通过红机电话、编写国土资源部值班信息等方式,及时向国务院应急办、中办、国办汇报。地灾应急管理办公室密切跟踪灾情动态变化,择机启动应急响应,派出片区专家、部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专家、部工作组协助地方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应急处置完成后,我们会及时将调查结果向中办、国办、国务院应急办汇报,尽全力保障地质灾害应对有序、有力、有效。” 崔瑛说。
据了解,截至7月30日,国土资源部共启动地灾二级应急响应1次,三级应急响应5次,四级应急响应5次,报送相关值班信息29期,及时应对了云南芒市泥石流灾害、云南大理泥石流灾害、湖南益阳山体滑坡等大型地质灾害。
面对重大险情,国土资源部会及时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取得联系,根据地方需要派出工作组或技术力量,协助地方处置险情。据介绍,7月4日,湖南省与贵州省交界处的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苗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接到报告后,国土资源部立即启动地灾四级应急响应,派出区片专家会同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开展灾害调查排查和指导抢险救灾等工作。7月6日,应急响应级别被提高到三级,国土资源部先后两次派专家组前往新晃县,指导周边地区灾情险情的调查排查等工作。
“对于那些及时发现但可能不属于地灾的灾情,国土资源部也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地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核实情况,酌情派出工作组,以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土资源部已先后6次派出工作组,对山西临汾山体崩塌、广东高要挡土墙垮塌、山东青岛挡墙垮塌,以及京广、渝怀、焦柳铁路突发事件和四川茂县公路高位塌方等险情作了及时处置。” 崔瑛介绍。
防灾无闲时:推进地灾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
据预测,今年下半年地灾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防灾减灾工作并不轻松。崔瑛表示,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强化公路铁路沿线和在建工程的地灾防治工作,指导地方持续深入开展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继续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继续坚持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领导带班和处级以下人员24小时值班工作制,进一步梳理完善应急处置流程和预案。
“此外,还要继续推进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崔瑛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