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雪域高原上的地质雄鹰

—记江西省地调院西藏区调队队长胡为正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4-08-20
 


 



 


  
  胡为正,1963年生人,现任江西省地矿局地调院西藏区调队队长,高级工程师。从2000年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开始,他先后从普通技术人员、项目负责、副队长一直到队长,在雪域高原一干就是14年。14年间,有的区调队员因受不了高原的艰苦而离开,胡为正却选择了坚守,将人生最美的年华献给了西藏的区调事业,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地质雄鹰。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地质科技工作者,我忠实地履行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职责,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可组织和领导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深知,离龚全珍式的干部还有很大差距,我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建设和谐秀美江西尽一份绵薄之力。”7月15日,在中共江西省委举行的“龚全珍式好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胡为正谦虚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报告会一结束,胡为正立刻赶往拉萨,他负责的矿调项目已进入野外验收阶段,还有大量后续工作要做。从江西到西藏,从平原到高原,从工作单位到野外基地,记者一路跟随,一笔笔勾勒出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质工作者的画像。

  坚守阿里14年,为西藏区调事业交出沉甸甸的答卷

  “他们把自己的好事都放在我身上了。”7月22日,在位于拉萨的江西地矿局地调院驻西藏办事处,胡为正坐在记者对面,一支胳膊撑在桌子上。因患有严重的腰椎尖盘突出,现在的胡为正已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坐着时如此,站着时则要一手扶腰。

  “省里组织‘龚全珍式好干部’评选活动,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人选就是胡为正。”江西地矿局地调院院长祝立人对记者说,“这个想法在随后的全院推荐中也得到了一致认可。”

  “‘高原战士’胡为正。”谈到自己的队长,在西藏的几位80后队员喊出了他们的心声。在海拔4600米的改则县城,记者稍微快走两步、大声说上几句话,就会大口喘气,胸闷异常。而这些被贴上娇生惯养标签的“80后”们,在谈到队长时声音却一个比一个响亮,不亚于自己得了大奖。

  在全省的评比中,胡为正得到了普遍肯定。江西省开展的“龚全珍式好干部”评选,采取的是单位推荐、全省普评方式,在全省2848人中,遴选出30名候选人,在全省范围通过网络投票甄选出10名拟表彰人员,一个IP地址只能投出一张有效选票。

  在江西地矿局,局长彭泽洲告诉记者,由于地矿局许多单位的办公和职工家庭都采用局域网布局,IP地址数量有限,选票也非常有限。可结果却出人意料,在全省30名候选人中,胡为正最终得票数位列第三,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龚全珍式好干部”。

  社会需要正能量。群众的肯定,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让我们对胡为正从事地质工作30年来率先垂范、默默奉献的事迹有了更多了解。

  有人说,只要在西藏工作就是奉献。在西藏的14年,胡为正一直坚持工作在条件最恶劣的阿里地区。从2004年开始,他就患上腰椎尖盘突出,最严重时睡觉只能平躺,腿还要卷曲才能勉强睡好。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在吃中成药的同时,还多方打听治病的土方子。有的土方子效果虽好,但对胃的伤害大,没吃多久就让他不停呕吐。但一想到不能耽误工作,他仍坚持吃下去。

  14年间,胡为正以生命的“加速折旧”为代价,以青藏高原为画布,为区调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亮丽的画卷:2000年~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在沱沱河设立30个区矿调项目,但全面完成项目任务的只有两个单位,江西地矿局地调院承担、胡为正带队完成的青海沱沱河地区1∶5万区调项目就是其中之一。在青藏高原区(矿)调扫面中,胡为正率领的西藏区调队多年来工作业绩一直名列前茅,受到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他参与和主持完成了9个西藏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多个项目从设计、野外验收到最终评审均获优秀。他参与完成的项目先后获原地矿部勘查成果三等奖两次,参与了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并为西藏发现了40余处铜、金、银、铁、砂金等矿化线索。

  2012年5月,胡为正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称号。

  依靠经验与执著,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找矿线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胡为正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我国地质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和他一样乐于奉献的地质人才。

  高原,2008年进入区调队,现已成长为区调队副队长。谈到自己的成长,他坦言主要得益于胡为正的指导。“胡队在培养年轻人上注重的是身教重于言教。”高原说,“胡队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怎么做。”

  正是得益于胡为正的言传身教,江西区调队的年轻人进步得也格外快。和高原一起进入区调队的6名年轻人,现在已有两人成长为副队长、4人成长为项目负责人。

  高原给记者讲了一件令他难忘的事:

  2009年8月,在热那不来格,工作区海拔5800米。大家按既定路线勘查,没有任何发现。“就在大家以为工作要结束时,我看默默不语的胡队一脸不甘心,就知道不会就此结束。”高原说。果然,胡为正沉默了一会儿对大家说:“今天大家走了就不会再来,项目撤了也不可能有别人再来,时间还早,大家再辛苦一下,再走两条路线,把这个找矿异常做实了。”

  尽管已满身疲惫,但看到胡为正这么坚决,大家的精神头一下又起来了。按照临时线路,大家翻到大山另一边的山脚时,发现了一堆破碎矿石,并在周边岩石上发现了铁矿石样品。经化验,样品的磁性铁含量达到51%,全铁含量达到61%。至此,著名的尼雄铁矿西段才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没有胡为正最后时刻的坚持,也就没有这次发现。

  “2009年,在参加德能铜多金属矿调时,我从胡队身上学到了一样东西,这就是水平其实体现在腿上。”西藏区调队的另一位副队长程春华说。据他介绍,这一项目设计了3个钻孔,但在资料不全、矿体产状和走向都不明朗的情况下,如何布设钻孔成为大问题。为了确保设计准确可靠,在前期踏勘的基础上,胡为正又多次组织队员到现场进行勘查,并就野外地质现象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最终设计了3个钻孔。“结果3个钻孔孔孔见矿,铜品位最高的达8%。而通过这一项目,也一举发现了3个矿产地。”程春华说。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改则县康托矿调项目部驻地,副项目负责杜昌法讲道,2013年,在西藏1∶5万日土县北东鲁玛江东南4幅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胡为正得知阿汝村东一带没发现任何线索,第二天又开车跑了一遍,竟然发现了一个中型铜金矿,单样金品位高达到59.7克/吨。“这样的队长,我们真是服了。”杜昌法说。

  当记者向胡为正求证时,他说:“我都跑了30年了,他们才七八年时间,怎么能比呢。”

  原来,1∶25万化探资料显示,该处存在找矿异常,同时在新发现铜金矿再往东3公里的地方,有铜矿化异常记录。在分析地质构造等因素后,胡为正推测那一带也应有铜金矿产,对于队员们没能发现这一线索,胡为正解释说:“他们在跑这条线时,山上的雪还没化完。等我再到那里时,雪化完了铜金矿化带也露出来了,我当然能看得更清楚了。”

  事情真是这样吗?年轻队员万川提供了另一答案:在沱沱河项目时,由于工作区大部分被冰雪覆盖,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地质现象,胡为正常常用地质锤敲冰雪,不敲到露出地表他是不会罢休的。

  正是靠着胡为正的经验和执著,这一个项目他们新发现铜金银铁矿点7个,其中铜金银矿点有3个达中型规模、4个为小型规模,这在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中是极为罕见的。

  马逸麟则讲了一件令他至今难忘的事:2012年5月,胡为正和他的队友们在准备隆格尔矿产调查项目。按技术要求,队伍必须穿越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鞍部才能更充分完善调查资料,但汽车只能把队员送到4800米的高度,余下的路只能靠一步一步攀爬。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逐渐稀薄,气温越来越低,雪山的坡度更加陡峭,体力消耗增大,前进速度十分缓慢,由最初前进一两百米休息一次,最后竟然走一步要喘三口气。当接近顶峰时,由于岩石受强烈风化和崩塌作用,山体异常陡峻,只能贴着山坡缓慢地前进。尽管如此,胡为正还是带着队员们拍照、画素描、采集样品。完成点上的工作下山的时候,由于体内盐分消耗过多,喝水已不能解渴了,即使是走平路,两条腿也非常沉重。又累又饿的胡为正却在这时发现了一处重要的地质现象:两个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出露点。他刚要停下来记录地质数据,一向最能吃苦的藏族向导却不耐烦了,催促他要快点赶路,否则太晚了山上会很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胡为正就让向导带着队员先回驻地,自己一个人转到一个小山包后面去寻找地质数据,拍照,画素描,直到做好全部调查工作后才回到驻地。

  采访中,队员们提得最多的是胡为正的野外记录。特别是年轻队员,都说自己一有空就把他的记录本拿过来当范本学,“胡队的记录不只是字迹工整,而且岩性描述清、地质要素全,各种信息都很丰富。”

  “现在他们的记录比我的好。”当记者提出看看他的野外记录时,胡为正却向记者推荐了其他地质队员的。

  难道胡为正对大家总是宽容,没有批评的时候吗?“他批评起人来很是吓人,有点让人受不了”。

  尽管对此大家的观点一致,但当回答起记者关于想不想离开区调队的问题时,大家仍众口一词:“还是愿意跟着胡队跑。只要胡队在这,我们就不会考虑离开,更不会转行。”

  “身教重于言教,为西藏区调队带出的是一帮胡为正式的地质事业接班人。”祝立人说。正是有了这样一帮年轻的地质儿郎,西藏区调队才在雪域高原交出了一份份漂亮的答卷。

  照顾所有队员的困难,唯独忘记他自己

  在年轻的区调队员心目中,胡为正既是工作中的好老师,也是生活中的好兄长。

  张爱平,1995年参加工作后就和胡为正一起工作,现任区调队党支部书记,同时还兼队医和改则项目部的厨师。在他眼里,胡为正是啥都往自己肩上扛的好同事。“2012年在突击沱沱河区调项目时,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为防止队员冻伤,宿营帐篷里架起了煤炉取暖。每天深夜,总是为正起来为煤炉添煤捅灰。每天早上6点,他又起来提前把做饭的煤炉打开烧旺,烧好开水灌满水瓶。”张爱平说:“可他总是忘了自己患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是最需要照顾的人。即使在病发了直不起腰来,这些事他也天天一样不拉,照样早起,白天照样带着大家跑野外。”

  “早上起来看到床边的水杯倒满了开水,开始以为有人倒错了呢,后来发现每天如此,才知道都是胡队做的。”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藏区调队主任工程师袁振国说。

  坐在旁边的其他队员也打开匣子,纷纷说起胡为正生活中的细节来:

  胡队爬山最快,不管在哪个工作区哪跑野外,只要有胡队在第一个爬上山的肯定是他。大家爬累了会坐下来、躺下来歇息,胡队从来都是手撑着腰站在那等我们。我们知道,不管是坐下来还是躺下来,再起来时对他都是件十分困难的事。

  在进驻沱沱河项目的途中,为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在前面探路的总是胡队。车到达工作区后,他来不及休息就四处查看选择安全的地点搭帐篷。帐篷塔好后,又忙着敲冰块为大家烧开水。晚上,为了不冻坏蔬菜,他一个人住进帐篷搭成的仓库,每两个小时起来添一次煤。在工作中,只要有人身体不适,胡队就顶班。

  遇到新来的队员,他总是先问大家的身体适应情况。每到一个工作区,他总是先组织大家到附近爬山,检查大家的体能情况。一天调查结束后,他也总是帮身体素质差的队员背地质样品。

  每天6点多,胡为正就起床了,将自己的生活区域收拾整洁,然后将大家的办公区域打扫干净,这个习惯至今依然保持着。吃过早饭,他就认真积极投入工作。在生活上则十分节俭,一件深蓝色的羽绒工作外套从2000年穿到现在,实在不能穿了才换掉,还有一个铁质的文具盒,使用了近20年。平时生活中,胡为正也要求大家节俭、不浪费,办公用品物尽其用。但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同事,胡为正首先慷慨解囊,并动员大家帮助有困难的同事。在藏区工作期间,经常遇到有需要帮忙的藏族百姓,胡为正都会毫无条件的提供帮助……

  对于胡为正的“慈”,队员冯增会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西藏,胡为正是队长,周密安排全队工作,每天走在最艰险的路上;他是地质专家,解决全队的技术难题,对年轻人“传帮带”;他是支部组织委员,与当地支部“结对帮扶”,组织为藏民捐款修路,扶贫助学治病,被称为解急帮困的及时雨;他还是勤务兵,每天清晨第一个从帐篷里爬起来,敲开冰层取水,为队友们准备好早饭,帮同伴背包,抢着背样品,背着同伴涉过冰河。胡为正同志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事情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对家人的“小爱”,他往往藏在心里

  自古忠孝难两全。2012年11月28日,胡为正就面临了这样的抉择。

  为了不再让胡为正回忆伤痛,记者选择了见证此事的高原副队长进行采访。

  2012年10月的一天,结束一年的西藏野外工作后,胡为正在返回江西的途中接到电话: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江西地调院西藏区调队要利用冬季结冰的有利时机,深入沱沱河开展4幅1:5万的区调任务,江西地调院决定组建突击队,由胡为正担任队长。

  接到电话,胡为正犹豫了。快半年没回家了,妻子女儿正掰着手指头一天天算自己到家的时间呢!再说,自己毕竟是血肉之躯,刚从高原下来疲惫不堪,万一因身体原因影响到区调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没法向组织交待呀!

  要知道,这是一次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征程。他和34名突击队员都明白,青海沱沱河地区1∶5万工作区域遍布湿地,表面水草丰美,下面可能就是深不可测的沼泽,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吸进去。也正因为如此,沱沱河地区的区调项目只能选择在入冬后开春前、大地被冻实后才进去——当年2月19日,陕西物探队3名地质队员在这里失踪,尽管大量救援队伍搜救,但仍杳无音信。

  犹豫是短暂的。一想到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胡为正打消了顾虑,立即赶往集结地点。在完成生活物资采购后,胡为正和34名突击队员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程,经过7天跋涉,他们在海拔6000米的工作区竖起了江西地调院的红旗。

  但不久,噩耗传来。2012年11月28日晚,结束一天野外的调查,胡为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在无人区艰难跋涉,接到了卫星电话传来的消息:父亲病故。胡为正一下子瘫坐在地上。队员们把他架上车,回到驻地,帮他整理好回家的行李,全都默默地陪着他。

  “谁知他竟然决定不回家,而是明天继续按计划跑野外。”高原说。听到他的决定时,大家愣了,都劝他第二天一早往家赶。但是,听完他不回家的理由,大家又沉默了。

  原来,当初组建突击队是根据任务确定的人数,只要有一个人空缺,突击任务将难以如期完成。况且,采购的物资也经过了精确计算,如果他回家,除了影响野外工作用车外,汽油等物资还得再去采购——即使离工作区最近的安多县,也要2天时间才能赶到。

  于是,全体队员看到了震撼心灵的一幕:胡为正走出帐篷,面对东南方跪在地上:父亲,不孝儿在这里给您送行了!

  胡为正的坚守,确保了项目进度。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立的沱沱河全部30个区矿调项目中,他们是仅有的两个能完成全部任务的项目之一。

  长年奔波在青藏高原,胡为正很少有时间能陪在父母身边尽孝。为弥补这一心愿,2005年,趁春节回家,胡为正将母亲从老家接到城里。但一过完春节,他又赶到了西藏。老母亲突发脑溢血,如果不是同事帮忙,他差点就见不到了。2007年,在从西藏返回南昌的路上,胡为正接到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当他赶到病床前,老母亲看到他后才安然而去。事后得知,老母亲连续几天没吃一口饭,硬是睁着双眼一直等他到来。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往往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这句话用在胡为正的妻子陈晓兰身上是很贴切的。为了支持胡为正的工作,她主动放弃了在老家当老师的工作,随他来到了南昌向塘。由于没有及时办理户口关系转移,他们没有分到单位的福利房,一直挤在单位宿舍十几年。婆婆病危时,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女儿,尽管身心疲惫,但在电话中仍安慰胡为正,不让他分心。公公过世,也是她代胡为正行孝。

  陈晓兰开玩笑时说过一句话:“胡为正就是一只随季节迁徙的候鸟,只是冬季到了才回来窝一下。”

  人们常说,爱是最无私的,但要分“大爱”与“小爱”。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胡为正其实都做到了。区别在于,对国家的“大爱”,他用行动表达,而对家人的“小爱”,他往往藏在内心。

  ①2012年9月,胡为正在鲁玛江东项目区冒雪开展采样工作。

  资料图片

  ②2012年11月,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胡为正带领沱沱河突击队挺进工作区。杨 啸 摄

  ③2013年7月,在鲁玛江东南项目野外踏勘时遭遇河流阻挡,胡为正脱鞋涉过刺骨的河水。何国健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