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深部探测综合信息与成矿规律相结合

南岭成矿带圈定11个找矿远景区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 琦 发布时间:2014-07-14
  《南岭成矿带地壳岩浆系统结构探测实验研究》项目通过将深部探测过程中获得的综合信息和成矿规律相结合,在南岭成矿带圈定出11个找矿远景区。近日该项成果通过了中国地调局组织的结题验收。

  该课题为深部探测专项第三项目《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的第一课题,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负责,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桂林理工大学、长安大学、湖南省湘南地质勘查院、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等协作完成。课题组以南岭成矿带4个矿集区、3个矿田、5个典型矿床为重点,深入剖析了南岭东段、中段和西段不同地壳结构地区区域成矿构造背景、演化历史和成矿规律,开展了深部预测,对重点矿区和骑田岭大剖面开展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联合的多学科、多方法的深部探测试验工作。

  通过对南岭成矿带不同地段区域成矿条件和地壳演化历史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组将南岭成矿带的地壳浅表结构分为三类,并分别总结了各自的成矿规律,为矿集区、矿田深部探测及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桂西北矿集区、湘南骑田岭矿集区和赣南粤北矿集区及大厂、坪宝、瑶岭等不同类型矿田的典型解剖,总结了黄沙坪等典型矿床矿化元素的垂向分带规律,构建了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指出了找矿方向,为矿山企业的找矿提供了指导。

  课题组通过建立基于新一代金刚石压腔技术的高温高压实验室和优化成矿动力学实验装置,以广西大厂100号矿体等不同类型热液矿床为重点开展了系统实验研究,初步证实锡等金属元素气相迁移和极端条件下快速结晶的成矿机制。以穿越骑田岭岩体的大剖面为重点,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放射性、多元同位素和矿物岩石等19种方法联合试验,总结了适合于不同需求、不同专业方法的深部探测技术路线和勘查模型,发现了一批新的可供找矿勘查的地物化异常,初步揭示了南岭中段的地壳深部结构及岩体侵位机制。通过将深部探测过程中获得的综合信息和成矿规律相结合,圈定了11个找矿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