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试验与示范”通过结题验收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周建 王路阔 发布时间:2014-07-10
  由中国地调局物化探所承担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课题“地球化学走廊带探测试验与示范”近日通过验收。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地科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该项目进行了详细评审。

  据介绍,该课题组历时4年,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取得了系列成果。专家组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提问咨询后对课题成果进行了评议,一致认为课题通过对地球化学走廊带元素时空分布探测、盆山演化地球化学和典型大型矿集区地球化学探测研究,创新和完善了走廊带元素精确探测和时空分布、盆山演化过程物质来源识别及大型矿集区元素相态分析地球化学方法技术体系。具体地说,取得了以下创新性认识和成果:

  在长达6000千米的3条走廊带,高密度采集了约5000件岩石和沉积物样品,精确探测了走廊带各构造单元不同时代岩浆岩、基底和沉积盖层及松散沉积物76种元素(81项指标)的含量,编制的走廊带岩石和沉积物地球化学图精细刻画了元素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各构造单元岩石中元素含量随时间的分布与演化规律,揭示了走廊带地壳的地球化学演化历史和成矿物质背景。

  针对走廊带穿过渤海湾盆地东营坳陷油金异常及鄂尔多斯盆地铀异常来源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东营坳陷古近纪含油砂岩具有较高的金含量主要来源于胶东隆起、鲁西隆起、苏鲁造山带富金岩石/矿石的剥蚀;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直罗组含铀砂岩主要源于北部的阴山、乌拉山及西北部的狼山。

  课题组在3条走廊带选择6个不同类型的大型矿区开展地球化学相态探测试验,改进和发展了一套土壤/水系沉积物和岩矿石金、银、铜、铅、锌、钨、锡、钼、铬、镍 10种主要成矿元素的化学相态分析测试方法和流程,为使用相态分析技术识别地球化学异常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地球化学异常源的判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