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底命名贡献中国力量
——“海洋六号”调查部地质工程师黄文星谈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来源:中国地调局广海局
作者:李响
发布时间:2014-06-16
“海洋六号”离开码头,多波束系统就开始启动。它不断向海底发射声呐脉冲,通过回声来测定海底的深度数据,最后通过专门的软件计算,就可以画出海底三维地形图。
长期以来,人们对覆盖地球70%的海底世界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纪声纳测深设备的发明和使用,提高了测深效率,人们才大致了解了海底地貌情况,知道海底存在海山、海岭、海沟和洋中脊等。然而浩瀚的大洋,未知的区域还有太多太多。
“这次‘海洋六号’的航线内,人们很少涉足。如果发现了新的海山或海丘等海底地理实体,该如何命名呢?”这正是“海洋六号”调查部地质工程师黄文星在海上讲堂中讲的主题。
海底地名辞典中收录一个国家提交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海洋调查实力
什么是海底地理实体?“海底地理实体是海底可测量并可划分界限的地貌单元。说白了,大到洋中脊,大陆架、大陆坡、深海盆地,小到海山、海丘、海穴,全都属于海底地理实体。”黄文星解释。
其实,就同陆地上的山峦、峡谷、丘陵一样,海底地理实体只不过被海水蒙上了一层面纱。“这些地理实体,是当前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就像每个人都有名字一样,这些地理实体一旦被人们发现,需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名字来识别。否则,人们交流起来就存在障碍。”
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曾被海底地理实体混乱的名称所困扰。不同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内不同的单位和个人,都对同一地理实体进行命名,造成同地不同名或同名不同地的情况非常普遍。
为解决这个问题,1975年,国际海底地名委员会(SCUFN)成立,主管审议有关国家提交的海底地名申请。“申请一经国际海底地名委员会采纳,该地名将被收录到海底地名辞典中,具有排他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底地名辞典中收录一个国家提交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的多少,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海洋调查实力。
黄文星介绍,目前国际海底地名辞典中收录的地名词条已达3700多条,其中绝大多数是由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俄罗斯等海洋强国提交的,巴西、韩国、哥伦比亚等国家近年来也开始积极提交提案。
相比于这些国家,我国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起步较晚。2011年,国际海底地名委员会召开第24次会议,我国才首次派代表参加,提交的7个位于太平洋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提案获得通过。此后两年内,我国分别有12个和10个海底地名获得通过。
“目前,我国已有29个命名通过审核,今年预计还要提交10多个。可以看出我们在努力,但还远远不够。”
随着新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越来越多,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已是现实所迫
30多年来,我国大洋科考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了大洋科考。“起初,我们以代号作为新发现海底地理实体的临时指代,然而随着新发现的地理实体越来越多,对其命名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已是现实所迫。”
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办公室在今年发布了《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管理规定》,对大洋科考中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与更名进行了规定,并设计专名体系。
按照黄文星的说法,这“具有里程碑意义”。
按惯例,海底地理实体的名称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专名,是实体的特有名称;后半部分是通名,指示实体的类型。例如“马里亚纳海沟”——“马里亚纳”是专名,“海沟”是通名。
黄文星介绍,在《规定》制定过程中,专家对命名原则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命名体系既要具备严整的内部结构,也要具备较大的开放性;适合已经发现的待命名海底实体的命名需要,也要能够动态地满足未来我国大洋海底调查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结合我国大洋调查区的地理分布和地貌特点,本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宗旨,《规定》建立以《诗经》为主,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辅的专名体系。以《诗经》中的“风”、“雅”、“颂”三类,分别对应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发现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
“大洋协会专门邀请北大中文系教授,从《诗经》中摘取寓意美好且朗朗上口的词汇,建立专名库,当航次首席发现有新的海底地理实体时,即可从专名库中挑选适合的专名”黄文星说。
例如,启明海山是我国在2013年提交SCUFN并获得通过的地理实体名称。该海山是1995年8月由中国科考船“大洋一号”在执行DY95航次时发现的,位于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东区。这个名字便出自《诗经•小雅•大东》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一句,与合同区西区的长庚海山相对应。
“利用我们已有的调查资料,快速推进南海和东海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可以在海权维护中获得主动”
近30年来,我国不只在大洋公海调查中新发现了大量海底地理实体,在管辖海域也有丰硕成果。特别是90年代以后,多波束测深设备在海洋调查中得以广泛使用,使我国获得了领海大量海底地形地貌资料,新发现了大量海底地理实体。
与此不协调的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一次对管辖海域的海底地理实体进行官方认证,是国务院、外交部和中国地名委员会批准前地矿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对南海22个海山和海槽的命名,那是在1986年。
在此之后,我国也发现了大量海底地理实体,却并未进行官方认证和发布。“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曾经对我国领海发现的海山、海丘和海底峡谷提出过命名方案,然而受限于期刊著作的辐射力,且这种形式发布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未经权威部门批准认可,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后人在讨论中较少引用,出现各说各话、重复命名的情况。”说起这些,黄文星不无遗憾。
以我国南海北部陆坡上发育的珠江海谷为例,有人称为珠江峡谷,有人称其为珠江口外海底峡谷,有人称其为珠江口外陆坡海谷,而且都出现在学术期刊中。“要分清这些名称,你说费劲不费劲,至少要花很多无用功。”黄文星很无奈
此外,国内海底地理实体名称的翻译也存在严重混乱。例如,“台湾浅滩”的翻译就比较有代表性,有学者翻译成“Taiwan Bank”,有的翻译成“Taiwan Shoal”,还有的翻译成“Taiwan Shallow。”实际上,国际海底地名委员会地名库中收录的正式英文名为“Taiwan Banks”。
“这说明,对我国领海的海底地理实体名称进行梳理和规范,同样迫在眉睫。”
对海底地理实体进行规范命名,不只是科学研究和相互交流的需要,对维护海权、彰显国力、弘扬中华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黄文星最后强调:“利用我们已有的调查资料,快速推进南海和东海的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可以在海权维护中获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