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路上。
青海省副省长王晓(左)为地调院职工王涛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证书。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刘山青在沙盘前介绍地调院的勘查成果。
全国文明单位揭牌。
地调院党委书记曹连强领奖。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累计承担各类地质工作项目600余项,取得一批重要地质成果:先后在祁连山、柴北缘、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三江源地区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提交矿产地28处和普查基地32处,提升矿床储量20处,潜在价值在千亿元以上。经工作的9处勘查区上升为省重点整装勘查区。其中三江地区提交铅锌矿资源量250万吨、银资源量1000多吨,使该区成为青海省“358”找矿目标重点区和国土资源部千万吨铅锌矿找矿基地;大场金矿累计探明金资源量300吨;青海木里煤田江仓—弧山—阿仓河南矿区控制煤炭资源量达23.27亿吨。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在互助、平安、民和、乐都等地建立地下水示范供水工程41处,解决了18.2万余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被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省“‘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4项、特别荣誉奖1项;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青海省政府“十五”重大地质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得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各类地质成果奖10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1项。特别是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全省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零的突破。2014年,荣获首届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先后有三名职工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设立了困难家庭“特困补助资金”,对患大、重病的职工进行医疗费用补助等。2013年对60户困难职工及遗属家庭发放慰问金6.3万元,助学款2.08万元,为离退休、内退职工发放慰问金77.14万元,为四川雅安地震捐款3.3万元。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先后获得了西宁市文明单位、青海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青海省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青海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
在茫茫戈壁,在巍巍祁连,在莽莽昆仑,在浩浩江源,在青海的崇山峻岭、大山大川之间,活跃着一支被誉为“青藏高原地质铁军”的队伍,那就是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隶属于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省地调院,自建立以来,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拼搏探索,艰苦创业,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成果。在青海省地质勘查工作中起到了先导示范作用,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与省地矿局领导的高度评价,为推动地调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青藏高原地质事业、青海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尤其是近年来,在青藏专项工作中,在“358”地质勘查工程中,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院378名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出一流的地勘成果、出一流的地勘人才,全力为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质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的发展战略,发扬高原“五个特别”和地质“三光荣”精神,在区调、矿产、物化探工作上取得了新进展和新认识,提交了一批原创性地质成果资料与远景找矿靶区,发现了多处异常和矿化信息,成功申报了青藏专项和省地勘基金项目。矿产勘查取得重大进展,发现和初步评价了一批有前景的普查地和矿产地。在柴达木昆仑河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展示出该区寻找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被省厅列为整装勘查区。科研工作及科技成果水平大幅提升,积极争取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有力促进了科研与生产工作,对青海省地质综合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优选找矿靶区,为整装勘查区及远景区的找矿部署研究提供了一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地区。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誉为奋战在世界第三极上的一支地调尖兵。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省内唯一的区调专业队伍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是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及综合性基础地质研究的专业所,是青海省唯一一支区调专业队伍,具有国土资源部区域地质调查甲级资质。
1998年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组建时,集中了青海省区域地质调查及地质科学研究方面的全部技术骨干。经过10多年的发展,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区调所自成立以来,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和丰富的高原工作经验,驰骋于青藏高原及省内外地质市场。该所已独立完成了10项1∶25万区调项目,共14个图幅;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或协作完成了7个1∶25万区调项目,共7个图幅;取得了一大批基础地质研究及找矿成果,区调水平在全国位于前茅;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空白区填图理论创新及找矿突破”获得2012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特等奖;完成了青海省10个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发现了大场金矿、沱沱河地区铅锌矿等重大找矿成果。
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在青藏高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等方面占据了明显的优势。2007~2011年《布喀达坂峰幅1∶25万区调》获得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100万青海省大地构造图》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100万青海省地质图》获得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2年对全国近10年完成的1∶5万和1∶25万区调优秀图幅成果评选中,《青海1∶25万布喀达坂峰幅区调》获得特别荣誉奖、《青海1∶25万治多县幅区调》获得一等奖、《青海1∶25万库郎米其提幅区调》获得二等奖,《青海1∶25万贵南县幅区调》、《青海1∶25万西宁幅区调》、《青海青办食宿站幅1∶5万区调》获得三等奖。完成的《青海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作为该项目全国研究的范本。2013年2月《青海1∶25万治多县幅区调报告》、《青海忠阳山等三幅1∶5万区调报告》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完成的《青海1∶25万阿拉克湖幅区调报告》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2012年度地质成果二等奖。
完成的区调、矿调项目找矿成果非常明显,通过1∶5万莫海拉亨、拉陵灶火、昆仑河等地的多幅矿产远景调查,发现了一大批铜、铅锌、钨钼、铁、镍、金银等矿(化)点,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以此为基础成功发展了三个整装勘查区,为青海省进一步地质勘查提供了重要保障。其中,为莫海拉亨整装勘查区提供了重要的新的勘查基地,为提交1000万吨特大型铅锌矿提供了后续保障。
近几年在承担国家大调查及青藏高原专项地勘项目的基础上,该所积极开拓省外地质市场项目,成效显著。相继在新疆、内蒙古及本省通过竞标获得多项1∶5万矿调项目,项目完成的高质量引起省内外地学界同行的高度关注。
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青海省矿产资源勘查的尖兵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是以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地质研究、区域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为主的综合专业队伍,主要承担中央和地方公益性、战略性地质调查评价;地方矿产勘查以及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是一支专业齐全、涉及领域宽,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地质勘查尖兵。
先后在三江北段玉树地区、东昆仑地区开展各类矿产勘查、资源评价、矿产远景调查项目60余项,牵头承担了全省四个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工作。尤其是三江北段地区已探求铅锌资源量近300万吨,铜50万吨以上,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成为我国千万吨级铜铅锌矿找矿基地。
矿产所成员平均年龄30多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大家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声累,为了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他们起早贪黑,奋力拼搏。他们个个勇挑重担,吃苦在前,互相关心,互相照顾,老一代地质人的优良传统与工作作风在这里得到延续、升华。
多少年来,无数有志青年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为5100米、被称为“世界第三极”、 “生命禁区”的地方,为这份工作无私地播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王涛就是这些可爱的奉献者里普通的一员。自从参加工作以来,王涛年年奋战在野外地质找矿工作第一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一名初级地质技术员转变成一名合格的地质工程师。从技术负责到项目负责,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将基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勘查等分属不同专业的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使他成为一名复合型地质技术工作者。现在王涛任矿产所副所长、所总工程师。在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到2010年共完成玉树州杂多地区16个1∶5万图幅的矿调工作,面积达6880平方千米,取得了一批基础地质及矿产成果。为青海省“杂多县纳日贡玛铜钼矿”“杂多县然者涌—莫海拉亨铅锌矿”两个整装勘查区提供了丰富的地质资料。青海杂多县然者涌—东莫扎抓地区铜多金属矿评价获省2012年度矿产勘查成果一等奖,青海省杂多县莫海拉亨—叶龙达铅锌矿普查项目获省2013年度地质找矿成矿一等奖。
遥感中心:汇集国内外信息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遥感中心始创于1979年,是青海省最早步入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应用领域的专业队伍。30余年来,遥感中心承担完成了省部级各类项目100余项。所从事遥感项目的工作地区,遍及青藏高原、中国西部,并已走出国门,涉足多个亚洲国家;所开展的遥感项目专业领域,从相对单一的遥感地质矿产调查,逐步迈向国土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价、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以及国产卫星境外地质勘查方法研究和高分辨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应用等;所采用的遥感卫星数据,也从空间分辨率由数十米级、米级提高到了分米级,遥感监测周期亦从多年,提高到每年一次或一年数次。通过在不同专业范围内多元、多层次的遥感技术实践与研究,成功探索出了一些可以应用示范与推广的先进经验,为现代遥感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大量典型实例。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遥感中心取得的重要成果有:青海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首次通过卫星遥感对青海国土资源及环境问题进行了遥感研究,为青海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青海省北祁连成矿带遥感地质调查及矿化信息提取项目利用ETM+数据,首次在青海省通过“DPT技术”信息提取与1∶5万遥感地质解译,为从宏观上探索北祁连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以ETM+为信息源,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北邻的新疆地区第四系、新构造断裂以及地貌类型详细解译、划分,研究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第四纪地质背景与控制地质背景的第四纪地质系统;青藏铁路沿线矿产资源遥感调查利用多光谱卫星数据,通过对东昆仑—唐古拉成矿带铁路沿线1∶5万遥感综合调查、蚀变信息提取,为该区域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基础数据。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利用遥感技术分别对宁夏、新疆、青海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和矿山环境遥感解译、矿山环境问题区环境监测,为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项目中,主要负责中亚五国及其我国周边地区、西伯利亚成矿区东部的遥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为“走出去”矿业企业勘查开发提供境外矿产信息服务。全球重要成矿带遥感地质矿产信息提取项目中,主要承担了缅甸境内、越南南部地区、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遥感地质矿产信息提取。为全球重要成矿带开展遥感地质矿产解译工作准备了较为完善的遥感资料。
地球物理化学勘查:专业过硬的年轻地调铁军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物化探所2011年成立,经过3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从物化探乙级资质上升为甲级资质。短短3年的时间,造就了一支管理严格、专业过硬的年轻地调铁军。
2011年~2014年共完成1∶5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约为1.066万平方千米,1∶1万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面积约为540平方千米,1∶1万激电中梯测量面积为30平方千米,三分量磁测井约20千米,磁法剖面及激电中梯剖面约为500千米。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面积2万余平方千米,1∶1万土壤测量面积数千平方千米。
野外工作数据真实可靠、质量符合相关规定,验收多次被评定为优秀级,为整装勘查区提供了有利的物化探基础资料。此外,为昆仑河、宗务隆、赛什腾、青石嘴、苏里、哈拉湖等多个矿调项目及矿产项目提供物化探调查结果,圈定了多处物化探异常,并提交了一大批找矿靶区及预查区。其中青海省格尔木市拉陵灶火地区,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和高精磁测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多处矿化点及矿化线索,取得较大的找矿突破,并设立了整装勘查区;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地区,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多处矿化点及矿化线索,设立了整装勘查区等。
地质矿产研究:描绘青海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青海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是青海省地矿局所属的正处级地勘事业单位,成立于1972年11月。于2008年4月重组,从局属各单位抽调精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到地研所中。2008年12月青海省地矿局进行队伍结构调整,将地研所挂靠青海省地质调查院。
地质矿产研究所旨在集中力量打造重点科研平台,结合本省及周边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引用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实施前期基础性矿产和地质调研,深化青藏高原地质矿产成矿动力学和成矿规律研究,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合作;结合国家、省部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实施,逐步建立省级地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工作站,以期在找矿方法、理论认识方面解决长期困扰的重大疑难问题,加快青海省地质找矿步伐。
地质矿产研究所先后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宁工作站”、“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四个科研平台。
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是青海省第二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也是西部地勘单位首家博士后工作站,是省博士后工作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为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为国家和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综合性地质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并与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协商签订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成功引进了两名优势学科专业的博士,进一步推动和巩固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步伐。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经专家组综合评估,被评为省级优秀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达20多项,项目资金来源涵盖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地方等多种途径,项目累计基金总额超过1400多万元。
桂林理工大学有色及贵金属隐伏矿床勘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宁工作站,通过与桂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青藏高原冻土覆盖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寻找隐伏铅锌多金属矿研究及找矿预测”项目首次将地电化学技术引进青海省,并在大场、沱沱河、野马泉等不同地貌景观地区开展方法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成为寻找深部矿以及运积层覆盖下的隐伏盲矿的有力方法手段,并为创建出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及冻土覆盖区寻找隐伏金属矿的地电化学集成技术组合,构建在青藏高原干旱荒漠区及冻土覆盖区寻找大型隐伏金属矿的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勘查模型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已在祁连、拉脊山、东昆仑等地区推广使用。
地研所通过多年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确定了东昆仑地区两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二是北祁连地区圈定了一系列优选靶区。三是三江北段地区确定了多个有前景的多金属的找矿预测区。四是完成了“青海北祁连地区1∶5万矿调多元地质信息集成及靶区优选”项目。五是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合作,在沱沱河—安多一线开展了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地质地球化学预调查工作,为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提供了依据。六是依托承担的“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青海省三江成矿带(纳日贡玛—莫海拉亨)铅锌矿综合评价及技术应用开发、青海北祁连1∶5万矿调多元地质信息集成及靶区优选等项目的实施,提出青海省“四弧一楔一隆”的大地构造演化格局(“四弧”即北祁连弧后盆地、柴北缘弧后盆地、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及乌丽—囊谦弧后盆地;“一楔”即东昆仑增生楔;“一隆”即青藏高原隆升)基本控制了全省大部分金属矿产资源的产出,每一构造单元或构造作用均产出独具特色的成矿作用,形成标志性的矿床类型,对指导找矿具有基础科学依据。
凭借昆仑山的博大,依附三江源的滋润,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大地上,青海省地调院广大地质工作者将以更加豪迈的热情,继往开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再创新的辉煌!
(本版图片由王丽华、罗生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