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科技防灾减灾 守卫人类家园

——国际地质环境保护经验与启示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红旗 发布时间:2014-06-09
  国际地质灾害领域研究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后快速发展,近十年正在从对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自然地质现象的描述研究,走向对其危害评价、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方面。美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法国、日本、中国、德国、瑞士和西班牙居于研究领先的前十位。由于不同地方的地理地质特征的区域分异性,在研究关注点上稍有不同,例如秘鲁的火山泥石流、加拿大的海底滑坡、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地面沉降、危地马拉的地面塌陷等。在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方面,国际上尤其发达国家长期积累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识的经验。

  将灾害编目与制图作为基础性工作

  美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建立了较完备的滑坡记录数据库,并形成了动态的监测、更新、维护机制。法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编制了比例尺1∶25000的灾害图。意大利通过启动于1999年的滑坡调查编目工作,建立了覆盖意大利全境的滑坡事件及隐患数据库,已经掌握了约50万条滑坡体信息,分别有唯一的识别编码,并在互联网上予以公布,面向普通用户实现了真正的定制式服务,并很好地服务于灾害评估和土地利用规划中。意大利大部分地区图形的比例尺为1∶10000,提供了滑坡图示的地理背景数据。为了保障数据的质量,在入库前,严格遵守了既定的描述标准,并经过了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尤其是异常识别和相似数据库的交叉验证。从整体的国家尺度上的评价结果来看,75%的滑坡体信息完整性为中等。

  有针对性地布设监测预警系统

  以美国为例,极其重视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的专业监测与应急预警系统建设,投入了大量资源,并提前制定了详细的疏散计划。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相关部门合作对靠近海岸的陡坡进行监测,科研人员把研究重点放在降雨对边坡浅层土体所造成的影响上,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滑坡预警的参考标准。位于科罗拉多州的监测站则主要用于监测泥石流的发展与发生。尽管不同地区监测站所采用的预警判据不同,但从数据采集、汇集、传输、存储到分析的工作程序是基本相同的。现在,西雅图地区,科罗拉多地区、南加州部分地区,以及东海岸部分地区已经做到了实时监测预报。

  由重工程治理发展到注重预防规划

  以法国为例,上世纪8 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在于工程性治理方面,1982年首次提出了预防政策,旨在开展滑坡风险区划以及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条例。到了90年代,再次提出旨在减轻滑坡灾害的预防规划,制定了1 ∶25000滑坡风险图, 并将其纳入城市开发和规划中,具有法律约束功能,实现了从工程性措施向预防性非工程性措施的转变。

  对危险区内个人和企业提供风险转移途径

  对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内长期居住的个人和组织,由某种保险形式对预期风险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加以分摊。如美国伊利诺伊州成立了伊利诺伊州矿山塌陷保险基金会,为承保人提供再保险;新西兰也有负责向大部分地质灾害提供保险的机构。挪威法律规定,山体滑坡属于强制保险的范畴,将其作为财产保险的附加险售出。为了配合强制保险的实施,1980 年挪威议会立法成立了挪威自然灾害基金,其成功经验是: 在各成员保险公司之间分摊因灾损失;基金会与各成员保险公司之间有应对自然灾害损失的契约;建立了应对重大风险的再保险机制。

  地灾应急响应管理决策重视技术支持

  根据以往经验和教训来看,理性应急、科学救援是进行高效应急管理的重要且主要手段。按照“情景—任务—能力”的动态变化,应急响应一般分为如下三个步骤:先期处置、抢险救灾和重点监控。在每一个步骤,都需要风险识别、处置决策、预案优化、应急防治和后续规划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英国南威尔士Blaencwm 滑坡事件,是了解发达国家技术支持与服务模式的典型案例。1989年初,Blaencwm 村庄后山发现裂缝。根据经验性认识,地方当局向当地居民发出了预警,并通知应急机构和土地拥有者,委托技术顾问评估现状与趋势。接下来几日内,由议员主持召开会议,技术顾问介绍评估报告,不同应急单元和土地权属人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力降低风险。技术顾问通过对滑坡特征进行识别并制定应急预案,包括:评估风险;建立分级预警标准;安排24小时巡查人员;安装24小时降雨警报器。随后,技术顾问进行了防治灾害所需工程比选,认为加固工程不切实际,且成本过高,建议设置警示标志、对老滑坡体进行地表排水、跟踪调查研究、进行可能次生灾害防范准备。在上述工程完成后,技术顾问定期监测评估治理工程的可靠性。

  发挥社区超前预防和先期处置的减灾功能

  早在2004年,联合国就倡导:减轻未来灾害的核心是如何“学习”。社区承担着将超前预防和先期处置的减灾功能。在大多数地质灾害易发区,增强当地人自我防范防治意识和能力,比具体防治工程或者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更有现实意义。减灾型社区的建设示范提供了一种促进当地居民主动学习的机制,相当于“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美国FEMA以国家应急管理金字塔的形式指出,基座就是公众,第二层就是当地社区,第三层是州政府。据其官网介绍,除了硬件设施建设的措施外,减灾型社区强调从居民、社区组织与实施方案等方面着手,通过建立社区伙伴关系,灾害风险评估及研究制定社区减灾计划,最终实现减灾型社区建立的目标。

  借鉴国际经验提升我国地灾防治水平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我国正在致力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治理、应急等工作,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近十年来,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但在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响应管理所需科技支撑细节分析上,仍有许多待提高之处:一是地质环境监测制图。依托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和地质环境监测机制,丰富地质灾害数据库,探索信息化编图,支撑防灾减灾规划管理。二是预警响应一体化技术。以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为基础,建立分级预警—响应机制,完善应急准备和响应方案。三是仪器设备研发。针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灾害,点多面广、突发性强、预警困难、工况复杂的特点,现有仪器设备并不能很好满足这些技术条件,需要加强仪器、设备与防治工艺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四是提高应急性科普能力。依托专家团队,探索适应多元需求和信息特征的科普产品和形式,尤其是围绕社会关注的突发地质灾害事件进行应急性科普,传播科技减灾认识和知识。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