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找矿突破的“铜仁模式”

——贵州铜仁锰矿整装勘查纪实(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汪朝霞 黎健 王琴 曹菲  发布时间:2014-05-21

 
2011年,专家在野外一线研究铜仁锰矿找矿工作。杨胜鸿 摄


  经过几十年找矿,在铜仁,露头或半隐伏的锰矿基本发现殆尽。转入攻深找盲阶段后,找矿难度迅速增加。一部分找矿人员悲观地认为,铜仁地区锰矿勘查不可能再有新的大进展。

  “作为钢铁大国,锰是钢铁离不开的元素,可我国锰资源紧缺,对外依赖性很强。地矿局的领导和专家曾担心,其他矿种都能完成找矿任务,锰矿能不能完成?”4月23日,在贵州省地矿局采访时,局长何刚撂了句实话。

  其实,不光省地矿局领导有这样的顾虑,铜仁市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及103地质队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也曾因找锰寝食难安。

  “三位一体”勘查模式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三位一体”——先试

  2008年8月,省地矿局与铜仁行署签订了《合作开展铜仁地区优势矿产勘查及基础性地质调查协议》。

  贵州省地矿局探索创建“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企业”的矿产资源合作勘查新机制,形成了“三位一体”一体化新格局。

  何谓“三位一体”?何刚这样解释:在省国土资源厅的支持下,由省地矿局牵头,联手铜仁地区,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主导、地勘单位技术支持、社会资本投入”的地质找矿模式。通俗讲,就是“政府引,地方配,企业应,地勘单位探”。这种机制的好处在于:政府调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有地勘单位主导矿产资源项目勘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资金方面的优势。

  很快,合作双方建立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建章立制,编制了《铜仁地区优势矿产合作勘查规划》。

  省地矿局与行署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行署负责协调处理政策方面的问题,103地质大队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深入研究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找矿靶区,编制地质普查申报探矿权项目。

  省地矿局与行署通力配合,积极申报探矿权,得到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103队获得8个探矿权、6个省地勘基金项目。

  充满生机、活力的机制,奠定了矿业开发的基础,找到了地勘单位与地方政府、企业协调发展和有效合作的最佳结合点。

  2010年,铜仁锰矿勘查可谓丰收之年:

  4月,松桃西溪堡重点整装勘查区施工的一钻孔见矿;

  5月,松桃乌罗杨立掌整装勘查区1270米的深部见矿;

  10月,松桃县平头乡西溪堡重点整装勘查区下院子探出富矿,矿厚1.1米,最高品位20.73%,工程平均品位15.40%。

  连续见矿,让一线的地质勘查人员热情高涨,也让行署和地矿局坚定了合作的信心。下院子见矿,更是打开了局署合作勘查找矿艰难的工作局面。

  到2011年底,短短3年,铜仁锰矿勘查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4.5万米,提交新增锰矿资源量近3000万吨,相当于103队1998年~2008年10年锰矿资源量的总和。

  整装勘查——跟进

  2010年6月,贵州省地矿局编制了铜仁锰矿资源整装勘查实施方案,并通过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批准;2010年12月30日,铜仁锰矿整装勘查项目在铜仁松桃县乌罗镇毛溪村启动。

  至此,“三位一体”地质找矿新机制迈上了整装勘查的新阶段。

  湖南金瑞、重庆乌江实业、中国五矿、香港鸿基伟业、青岛红星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铜仁,大量资金投入风险勘查,实施锰矿勘查开发一体化和进行下游系列锰产品的精深加工;为铜仁锰工业发展“找粮”,103地质大队领衔担纲;

  省地矿局调集101队、102队、地质调查院等3家地勘单位200多名精兵强将,奔赴第一线,开动钻机22台,展开了找矿大会战。

  松桃道坨锰矿整装勘查自2010年底第一个钻孔见矿,到2012年,两年间,完成钻探终工作量32337.1米,在完成的27个钻孔中,有23个钻孔见矿、2个钻孔见矿化。

  2013年,松桃道坨锰矿和铜仁市松桃地区锰矿省级整装勘查项目上升为国家级项目。

  2013年底,该矿区普查、详查工作全面结束,累计完成1:10000地质填图70平方公里、1:2000地质测量16.8平方公里、1:10000水工环地质调查150平方公里,完成钻探工作量55216.07米,其中2013年完成22877.97米。

  在完成的44个钻孔中37个见矿、3个见矿化,矿区矿层平均厚度4.93米,平均品位18.66%,最高达31.32%。

  3年努力,换来地质找矿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发现了目前全国最大的锰矿床——松桃道坨超大型锰矿床,新增锰矿资源量2.42亿吨,实现了我国锰矿找矿40年来的重大突破。

  整装勘查形成的“政府主导、企业联动、勘查开发、快速突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格局,被业内专家解读为“铜仁模式”。2012年2月25日,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的徐绍史来铜仁视察工作时,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铜仁模式”——发力

  4月24日一大早,103地质大队队部。队领导临时召集项目负责人和一线科研人员聚在小会议室的长条桌旁。

  听说记者要采访,这些“见过世面”的“老地质”显得拘谨起来。

  “找矿最困难的时候,没有收入,人才流失,留下来的专业人员除了搞岩矿鉴定,无事可做,几乎到了下岗的境地。怎么办?我们当时也犯愁。就在这个节骨眼上,2008年,局属建立了‘三位一体’找矿新机制,地方政府支持,带动社会矿权人投资,2009~2012年,招商引资达100亿元,锰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103队队长尹森林介绍说。

  在103队工作31年,曾任103队总工程师的覃英对此感受更深:“地质队多次经历冰期,困难的时候,为了争项目,不得不采取抓阄的办法。普查分队十几个人,只有5万元经费。因为没车,出野外只好租最便宜的私车,人、工具挤在一辆车上不说,有时司机为了挣钱,还要顺路载客或拉几头猪。出野外,一出就是几个月,作业的地方很偏僻,为了节省开支,买菜的同志都是步行,来回差不多一天。”

  他告诉记者:“由于‘三位一体’模式降低了找矿风险,所以资本敢于投入。企业看到了找矿成果,投入越来越大,找矿突破所需的资金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政府、地勘单位、企业是拴在一起的利益方,铜仁模式我们说好没用,应该听听政府和企业怎么说。”103队办公室副主任彭乾云建议我们采访政府和企业负责人。

  “合作刚开始的时候能否找到矿,我们也曾担忧。”贵州武陵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邹中锦坦言:“但103地质大队在黔渝湘地区对锰矿研究最早、成果最好,我们对他们充满信心,这是我们敢于投入大量资金的原因。锰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证明我们的投入是值得的。”

  政府配置矿权,营造良好的勘查外部环境,地勘单位发挥技术优势,全身心投入找矿,企业确保勘查资金及时到位,各负其责,实现了良性互动。铜仁市市长夏庆丰说:“103地质大队的实力和作风是我们实施‘三位一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锰矿找矿成绩突出,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全市锰矿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兴盛,这是103地质大队造福铜仁的又一大功。”

  “不气馁、不放弃。回过头看看,合作这条路算是走对了。”103队副队长舒多友对此感到庆幸。

  找矿人的精神富矿

  4月25日,记者踏上前往松桃县平土村的路。

  刚进山,前边带路的车就爆胎了。原来,是坚硬的小石子扎破了轮胎。

  找备胎、支千斤顶、换轮胎……轻车驾熟,个个都是好手。

  山路盘旋、陡峭,车的右侧离悬崖不到两米,还没有修好的路边,堆了些石块作为护栏。

  浓浓的雾不知什么时候聚集在一起,瞬间升腾弥漫开来。尽管前面的车开了雾灯,但一米开外,什么都看不见。

  老司机贺师傅的两眼盯着“前方”,手里的方向盘握得紧紧的,生怕有什么闪失。车内的人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1个多小时以后,车子才钻出浓雾包围。

  神圣的井架,矗立在小山包上。

  这是西溪堡锰矿项目ZK4004钻孔,远远望去,常年被雨水洗刷的高高钻塔依稀可见103地质队字样。

  旁边的简易工棚里,码放着几十箱整齐的岩芯,洗得干干净净,按深度标着红色数字。这是地质队员的“宝贝”,是他们最珍爱的工作成果。

  张遂说:“读懂这些来自千米之深地下的岩石‘暗语’,就能判断出是否有矿、有怎样的矿。”

  钻机轰鸣,向地下钻进。红字标出的已然是1400多米,但还没有看到黑油油的锰矿。

  找矿的艰苦,旁人很难想象。仅仅一次简单的体验已经让记者觉得非常辛苦,但是地质队员却日复一日地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却苦中有乐。

  铜仁锰矿,承载着贵州三代地质人的梦想。松桃道坨锰矿整装勘查与其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也为项目组近几年刚来的大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事业发展,人才决不能断档”

  2005年,覃英去长安大学招毕业生。

  招生咨询会上,有个小姑娘引起了覃英的注意。

  “工作苦、环境差、待遇低,加上找矿不景气,没人愿意来地质队。”尽管女孩搞地质工作不适合,但覃英还是不想空手而归:“晚上到招待所来一趟吧。”

  “在招待所,覃总详细介绍了队里的情况,了解我家的情况和我的学习情况,又拿出1000元钱,让我到铜仁玩几天,顺便到队里看看。”

  这一去,已经9年,和她同年毕业的男朋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化专业的洪万华也一起选择了铜仁。

  小姑娘就是严学春。

  “在这里,有家的感觉。”小严说。

  2001年以来,103队累计招收大学生94名。其中,2005年后,就有84名。

  “没有后续人才,地质队就没有希望。事业发展,人才决不能断档!”近年来,103队领导班子达成共识,积极招聘人才,鼓励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到野外一线,通过大项目加快一线找矿人才培养。

  张平壹、沈红钱、陈森现在所做的工作,是详查西溪堡区域内的锰矿的储量、厚度、范围。从去年11月进驻,他们就很少回队里的“家”,虽然离勘探工地并不遥远。

  “钻探是技术活。”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他们解释道:“钻具长度有限,钻入地下几米后,就得提升钻杆,把岩芯敲出来。提升过程中,因为压力原因,泥浆有时会喷出来,弄得全身都是黄泥汤。钻机离不开人,不能去换衣服,只能硬挺着。”

  “去年11月,有一钻孔打到1020米的时候碰到断层。断层松散,钻头卡在那儿动不了。如果钻头提不起来,孔可能就要报废,那损失就大了。项目组负责人张遂比我们还急,立即向队领导汇报,并请专家来现场‘会诊’,最终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陈森说:“300多米断层,我们打了两个月。”

  他们所在的项目组四人,有三人做过肠道手术。

  “可能与我们野外生活没规律有关吧。”他们很平淡。

  “固体岩心钻探是个难活,可这帮年轻人干得非常漂亮,他们完成过1600米深孔钻探任务,如今正在向更深部挺进。” 张遂对这帮弟子还算满意。

  结语 从技术层面看,攻深找盲,面临相当大的难度;从组织管理层面看,社会资金多元投入,组织实施难度也大。面对这一难题,铜仁市政府和省地矿局摸索建立了政策、资源、资本良好结合的平台。

  实践证明,“三位一体”合作勘查模式,提升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围绕地质找矿突破的一项大胆尝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不仅是铜仁地质找矿突破的关键,对全国实施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和推进整装勘查工作,同样具有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