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研究人员应用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开展了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石炭系泥页岩储集性能研究,在有机质中发现了不同特征的纳米级储集空间,并与我国南方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进行了对比分析。柴北缘柴页1井侏罗系泥页岩中斑块状有机质中微孔较发育,呈长条形和不规则形,部分连通。石炭系页岩中有机质中微孔极为发育,形态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呈蜂窝状分布,彼此不连通,微孔大者可达1~2µm。四川涪陵地区志留系海相泥页岩中有机质孔隙极为发育,呈近圆形或椭圆形,蜂窝状分布,连通性较好,孔径分布在2~300nm之间。
有机质中纳米级孔隙发育程度影响页岩的储集能力,是影响页岩含气性尤其是吸附气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以上泥页岩均可作为页岩气储集层,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泥页岩中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存在差别,有机质类型、丰度、热演化程度直接控制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程度和连通性,进而影响页岩的含气性。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有机质微孔发育特征(扎布萨尕秀剖面)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泥页岩有机质微孔发育特征(柴页1井,1973.15m)
涪陵地区志留系页岩有机质微孔发育特征(焦页1井,2385.4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