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瞄准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三大盆地

我国西部圈定多个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慧丽 许光 发布时间:2014-05-08
  记者日前从中国地调局获悉,《中国西部主要大型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目前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取得了“3种新类型”、“3套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新成果,评价优选出多个勘探有利区带和远景区带。

  据了解,该计划项目下设6个工作项目、18个专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为总负责,来自中国地调局油气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共同组织实施,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多家分公司及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组成“产学研”一体化项目组。2013年,该项目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碳酸盐岩领域的构造、沉积储层、油气成藏、区带目标优选等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及油气勘探进展。

  在四川盆地,项目组进一步识别出滩相藻砂屑白云岩储层、古岩溶储层、礁滩储层和热液白云岩储层4套储层以及3种储集类型,揭示了储层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开展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寒武系生储盖组合的内幕结构解剖和成藏要素分析,揭示出两套生储盖组合的空间配置特征。

  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其西缘、南缘秦祁海域碳酸盐岩成藏受上、下古生界两套烃源岩供给,发育风化壳型、礁滩型、白云岩型和岩溶缝洞型多种有利储层,具有一定的成藏潜力。项目组明确盆地西缘、南缘存在边缘礁滩相带,并总结了其分布规律,建立了两种不同的成礁模式,为寻找礁滩型储集体奠定了基础;划分出了下古生界顶部与下古生界内幕两大成藏系统及奥陶系四大成藏区带;结合油田勘探成效,项目组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新领域,指导了碳酸盐岩勘探部署。

  项目组分析了震旦—寒武系沉积演化过程中的储集岩类型、特征,首次发现寒武系盐下原生高产油气藏,在寒武系深层白云岩中获得突破,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新层系区带优选及战略选区评价具有重大意义,并优选出塔中寒武系盐下、和田河气田寒武系盐下以及哈拉哈塘火山岩下上寒武统三个战略区带。

  调查研究认为,西部三大盆地存在有机质丰度较高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效烃源岩),特别是气源岩,海相领域主力烃源以泥质岩类烃源岩为主,碳酸盐岩烃源为辅;具有层位多、时代老、演化程度高特征,分布受沉积相控制;认为三大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形成过程中,有效、优质烃源岩是基础,优质储层分布是核心,古构造格局(包括古隆起带)和源储输导体系是关键。对四川盆地北部雷口坡组、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及塔里木盆地北部—东部隆起带的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评价,认为这三个地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条件,其中四川盆地北部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源储输导和储层,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奥陶系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是烃源岩和储层,塔里木盆地北部-东部隆起带的寒武系油气成藏规模和富集程度受潜山形态和储、盖层发育程度共同控制。

  项目总结出三大盆地古隆起斜坡带层间岩溶新类型,四川盆地近南北向深水坳陷(裂陷槽)两侧高能带新类型,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局限台地相白云岩储层新类型等3种油气储层新类型;三大盆地寒武系白云岩,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下组合与盐下层系,川西龙门山逆冲带前缘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等3套新层系。在此基础上,项目初步优选出多个勘探有利新区带,包括四川盆地的川中—川东南古隆起斜坡带、川东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带前缘高能相带;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膏盐岩下白云岩,古隆起东侧奥陶系中、下组合潮缘滩相白云岩,西北缘开阔台地边缘相带白云岩;塔里木盆地的塔中寒武系盐下、塔北深层白云岩、麦盖提斜坡—玛东奥陶系风化壳等。

  据悉,该项目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组合、塔里木盆地塔中古隆起东部寒武系两个规模性区带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该项目将以四川盆地北缘为主攻领域,重点层位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塔里木盆地以塔西南地区为主攻领域,重点层位为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以盆地西缘为主攻领域、重点层位为奥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