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日前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找准地质调查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国土资源工作全局中的位置,切实做到定位准、思路清、方向明。保障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二阶段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着力推进成矿理论、勘查技术和节约集约、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健全和实施地质找矿新机制。
本报曾刊发《煤下铝整装勘查,在豫西开花结果》(2013年11月14日)一文,报道了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整装勘查项目取得的重大突破。对此,全国政协原秘书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朱训认为,这种通过找共生矿产开展“就矿找矿”的实践,是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效途径。
朱 训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整装勘查项目是2011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首批47片整装勘查项目之一,也是河南省同年公布的88个整装勘查区、15个煤下铝勘查项目中的重点。据报道,该项目用近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煤下铝整装勘查,初步估算,已查获铝土矿资源量1.94亿吨,其中新增资源量1.61亿吨,成为河南省铝土矿勘查史上最大的一次发现。笔者认为,该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找共生矿产开展“就矿找矿”,是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找共生矿,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实现“就矿找矿”的目的有多种途径,如古代采矿遗迹、矿化露头、表露矿化蚀化带、化探异常、物探异常、航磁异常、分散流异常、重砂异常,老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等,其中在已知矿区内找共生矿产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共生矿,是指在同一个矿区范围内同时存在几种具有独立开发价值的矿产。而共生矿多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我国成矿地质条件作用的结果。据原地质矿产部在上世纪80年代的粗略调查,我国已知矿产地中有25%的铁矿、40%的金矿、80%的有色金属矿,大多数煤田以及一些油田中都有多种矿产共生。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明确规定,矿产勘查开发工作要贯彻执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方针。
在国内外找矿史中,已知矿区内找到共生矿产的成功范例很多。前几年,由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组织实施,在内蒙古大营地区煤矿田范围内通过“就煤找铀”找到特大型铀矿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而河南省是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省份之一,煤田中有丰富的铝土矿等矿产与之共生。此次河南省有色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在三门峡市渑池县曹窑以西煤田内通过“就煤找铝”成功探明的1.94亿吨大型铝矿,又提供了一个在已知矿区内找共生矿产的新例证。这也进一步表明,实现找矿突破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地质规律和《矿产资源法》要求,对煤田进行综合勘查。具体分析找共生矿产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在煤矿层下部找到铝土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因未开发而“长眠地下”。而在同一矿区空间范围内既采煤矿,又采铝土矿,不仅可以节约建设新矿所需的土地资源,而且可以降低矿山建设成本,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大大提升矿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少建一个矿山也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开采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资源紧张情况。河南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铝土矿资源也比较丰富。豫西地区以往探明的3亿多吨铝土矿,经多年开采,现保有量仅能满足10年~15年的需要。而新勘查开发一个矿山,从普查勘探到正式投产也要10年左右或更多时间。因此,在渑池县曹窑以西地区找到大型铝土矿既增加了资源供给,初步缓解铝土矿山后备资源紧张局面,也对铝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有利于矿企持续发展。在一个矿区开发两种资源还可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使矿山不至于因资源供给不足而很快减产或关闭。这必将对矿山企业持续发展,对稳定矿企职工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循序渐进,推进勘查过程阶梯式发展
河南省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就矿找矿”的成功事实,还为其他整装勘查项目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经验。
一是遵循矿产勘查工作规律,勘查过程呈现出循序渐进的阶梯式发展模式。找矿哲学的认识论认为,矿产勘查工作过程是地质找矿人员对地下矿产情况的认识过程。认识地下矿产情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要经历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实现。因此,找矿哲学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就是“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过程中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也就是说,矿产勘查工作要按不同工作阶段攀登阶梯似地循序渐进发展。而河南省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勘查正是严格遵循了这一发展规律,有效地指导了勘查项目获得成功。具体来看,河南省有色地质六队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运用钻探工程进行探索性预查。当证实煤矿层下确有具有开发价值的铝土矿存在后,地质人员对煤下铝的地质情况认识进一步提高。随后,按照800米间距的勘探线部署一批钻孔进行普查。通过对野外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并对各个不同地段的铝土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地质找矿人员对煤下铝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于是,选择铝土矿情况较好的地段再按400米间距的勘探线部署施工第二批钻孔。在此基础上,最后选择青阳沟、刘家山等成矿最为有利的地段进行详查施工。
二是建立政府搭台、基金带动、商业跟进、联合勘查的地质找矿机制。河南省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就矿找矿”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和河南省立项的地质勘查基金项目,省地勘基金占30%,省有色地矿局占15%,由河南有色地质矿产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三门峡达昌矿业有限公司占55%。除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多家有关单位联合实施勘查,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保证了勘查项目的成功实施。与此同时,在煤下铝勘查过程中,地方政府为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河南省渑池县曹窑以西煤下铝项目所在地的三门峡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和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为成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勘查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三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新中国成立后,地质战线曾运用这一方法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勘探大会战。上世纪50年代,大庆油田采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进行勘探大会战,成功拿下了大油田,结束了我国靠洋油过日子的历史。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中,很多地勘单位运用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组织勘查会战都取得了成功。这次豫西煤下铝勘查也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在51平方公里范围内同时开动钻机40余台进行勘查大会战,仅用2年多时间就施工了280个钻孔,完成钻探工程量80368米,获得铝土矿资源量1.94亿吨,为找矿战略突破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