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有色改革“破冰前行”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 立
发布时间:2014-03-24
企业改革已有前车之鉴,但事业单位的改革尤其是我们关注的地勘单位的改革仍在探索,有待破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此背景下,如何“涉险滩”、“啃下硬骨头”已成为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必答题。
华东有色地勘局——这个近年来因大胆改革而声名鹊起的地勘单位、这个国土资源部确立的惟一的地勘单位改革试点单位,正不断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为国有地勘单位对接市场探索着新路子。
“从华东有色地勘局领导班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矢志不渝的改革决心,看到了敢涉险滩的勇气。作为合作方,我们对华东有色地勘局充满信心,将一如既往给予坚定的支持。”这是在华东有色地勘局2014年工作会议上,股东代表、世界500强企业上海云峰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思路清了、目标明了、步伐稳了、力度大了!”政府相关部门和华东有色地勘局广大职工如是评价该局的改革工作。
挑战与阻遏日益凸显
寻求“共识”迎对困难
地勘单位的改革,其实并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但在行业内,尚鲜有地勘单位像华东有色地勘局这样把步子迈得如此之大的。
2013年1月,距党的十八大闭幕仅两个多月,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北京与中静实业公司、上海云峰集团、华东有色基金正式签署了《华东有色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增资协议》,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转让49%股份,将之打造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根据华东有色地勘局与其他三方股东单位签署的“增资协议”,投资款将分三期到位,首期出资20%,期限为2013年1月25日,第二期和第三期出资额都为40%,期限分别为2013年6月30日和11月30日。
然而,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行,曾经“热闹”非凡的矿业市场遭遇一时的寒流,投资热潮开始减退,就在华东有色地勘局准备在改革路上发力加速的时候,各种挑战和阻遏也日益凸显出来。
据介绍,2013年6月30日,华东有色地勘局新任局长刚刚上任7个工作日,股东方休宁中静实业便停止出资;11月30日,私募基金——华东有色基金也拒绝出资,并以一纸诉状将华东有色地勘局告上法庭。
其中两条重要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华东有色地勘局尚没有完成人员身份的改制和降低国有股的比例。
记者在上述“增资协议”中也看到,华东有色地勘局与其他三方股东单位确实约定了经营性资产注入和人员改制等内容,但并没有约定一个明确的时间点。
“股东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按照《增资协议》来履行,每一个股东都有义务按照约定的时间出资到位。”股东云峰集团一方也认为,以控股公司没有在特定时间内完成改制作为理由不出资,理由并不充分。
与此同时,按照“增资协议”,控股公司的董事长应由控股股东华东有色地勘局推荐担任。然而,经华东有色地勘局提名推荐新任局长出任控股公司董事和董事长的工作因个别股东持不同看法,至今仍无法完成。
据介绍,2013年8月29日,控股公司的股东之一、华东有色基金的管理合伙人——上海高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要求和控股公司签订协议,要求控股公司每年向其支付顾问费150万元,并要求控股公司在股权重组、融资、并购时向其支付总量约2%的顾问费。
“侵占公司资产的意图十分明显。”华东有色地勘局方面认为。在遭到控股公司否决后,双方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股东生变、改革主帅不能到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至此演变成利益之争,使原本艰难的转企改制更加艰难。
如果说“外忧”已经让华东有色在改革路上步履蹒跚的话,那么“内患”则是对该局的另外一种考验。
近年来,华东有色勘探局通过发行中期票据和各类贷款安排了10亿多元资金用于境内外投资,其中境外投资8亿多元。然而,由于矿业整体行情下滑,澳大利亚投资的上市公司按目前股票市值折现就存在5.5亿元左右的浮亏;在国内,仅收购安徽铜钼矿等项目耗资2亿多元,但这些投资近期不可能有回报,每年还要承担7000多万元资金成本。2013年上半年,全系统营业收入仅6亿多元,仍处于亏损状态。
作为华东有色地勘局成立的企业平台,华东有色控股公司拥有19家境外公司、52家境内公司。企业小而散;身份、事企不分;定位不清;管理层级过多;职责不明;缺乏核心竞争力;效率、效益低下等情况突出,亟待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确立主体地位,叩开市场大门。
不待扬鞭自奋蹄。A面是压力,B面就是动力。
面对不利的发展形势,2013年,华东有色地勘局上下齐心,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实现了市场与公益项目的“比翼双飞”。全年共在境内外发现和探明铅锌金属资源储量约100万吨、金15吨、银1113吨、铜11万吨、符合JORC标准的铁矿石资源量数十亿吨。其中,南京栖霞山铅锌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新增铅锌金属资源量81.91万吨、伴生金12吨、银1113吨,达大型规模,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约10年。该项目因此也被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为2013年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2014年3月7日,控股公司董事会通过了调整组织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案,开始着手减少中间管理层级、降低管理成本的相关工作。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把71个企业逐步重组为五大板块、20个左右的企业,并将在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建设、商贸服务方面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方案明确,组织结构优化后,控股公司将实行扁平化管理,并创新运行模式和盈利模式。
为破困局,华东有色地勘局和绿地云峰集团的负责人奔波于北京、上海、南京之间,和其他两家股东进行耐心、坦诚地沟通和协商,力求达成共识。“那段时间,控股公司的经营层也忙了个“底朝天”,会议开了一场场,沟通工作做了无数次……尽管艰难,但我们改革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华东有色地勘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人为本是底线思维
着力破解“身份”难题
改革绝非一蹴而就,难题俯拾即是。
“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这一国企改制的老话题,在华东有色改革的“破冰”之旅中仍是必须跨过的坎!
据了解,自从2007年起,华东有色地勘局便开始持续大幅进人。然而,最近一次该局对各单位模拟调查却发现,全局现有2620名在岗职工中,富余人员占到了1/3以上!而全局真正需要的地质骨干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
千头万绪,首先要从人改起!人的问题一解决,改革自然水到渠成。对此,华东有色地勘局新领导班子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深知,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改革其实就是一场自我革命。而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最大的阻碍也是人:改革一方面要释放人的活力,另一方面却要打破萦绕在职工心头的事企身份纠葛。
人的身份怎样转?把事业身份转为企业身份,这些长期以事业身份干地质工作的骨干的想法可想而知。此外,大量富余人员也将成为改革和发展的沉重负担。“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的改革已是箭在弦上。但改革要坚守底线思维,必须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一句话,要让更多员工分享到改革的红利。”华东有色地勘局副局长、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谢兴楠说,要让单位职工放弃既得利益彻底进入市场,和企业结成命运利益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心向背,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在上述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华东有色地勘局将选择权留给了职工,将“鱼与熊掌”的取舍交由职工自己决定:选择了“事业”可能相对稳定,但收入却会受到限制;选择了“企业”可能不太稳定,但是却可能获得创业的机会和更高的收入。
与此同时,他们还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继续引进战略投资,尤其是引进和地勘、矿业相配套的产业资本,延长产业链,坚定不移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构建企业和职工命运共同体,让更多的人在改革中得到机会。
华东有色地勘局在设计改革路径时明确提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到企业工作让企业轻装上阵:控股公司通过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多层次、差别化薪酬福利体系等,吸引现有事业身份的人才和社会人才;设置差别化政策,吸引符合提前退休政策,并能够办理提前退休的事业编制地质技术骨干到企业工作;建立公平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骨干人才内部合理流动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青年职工到基层、到矿山去建功立业。
勇涉险滩突破藩篱
瑰丽“蓝图”悄然绘就
2014年农历正月初七,就在许多人还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时,华东有色地勘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却在为准备即将召开的局深化改革相关会议、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而前后奔忙。
事实上,自2013年7月以来,他们已记不清方案经过了多少轮修改。
回首近年来走过的路程,改革早已渗入华东有色地勘局的血脉之中。2013年6月成立的华东有色地勘局新一届领导班子迅速确立了更高层次的改革目标,将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统筹和领导,2013年7月,在新领导班子成立不到1个月时,华东有色地勘局便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北上内蒙古、陕西,南至广东、江西,抵达河南、山东……华东有色地勘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兵分数路,由局领导带队,分赴全国兄弟地勘单位开展改革调研。短短两周时间内,他们的足迹遍布多个省份,几乎涵盖了地勘行业中所有的改革样本。
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希望站在众多巨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能将华东有色地勘局的改革试点被全国国有地勘单位所借鉴、复制。
一幅瑰丽的改革蓝图悄然绘就——
经过酝酿,华东有色地勘局确立了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明晰了“事企分离、先行先试、做优事业、做强企业”的改革目标。在新局长上任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便制订了《华东有色地勘局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华东有色地勘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控股公司深化改革方案》等3个方案,明确了改革的4项目标、7项任务和20个具体步骤及其完成时间节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确保改革方案的起草程序和内容合法合规,华东有色地勘局还聘请了法律顾问,邀请了外部股东单位代表参与改革方案的制订。
据不完全统计,该局的改革方案起草至今的5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已召开专题会议20余次,修改完善方案30余稿;召开基层单位负责人会议、职工代表座谈会10余次,并多次通过会议、书面文件等形式征求股东代表的意见。
华东有色地勘局的改革工作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江苏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已先后3次听取华东有色关于改革的工作汇报,并给予及时的指导。2013年11月,江苏省政府领导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该局改革工作和实施方案,提出了“六个明确”,即明确华东有色地勘局所处的改革环境、改革基础、改革的时间节点、改革的工作方案、改革的审批程序和改革的具体要求。江苏省编办、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也多次“会诊”华东有色的深化改革工作,对每个环节的政策支持、依法改革进行把关、支持。
“可以说,我们改革试点工作已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华东有色地勘局相关负责人说。
顶层设计不断“提挡”
改革路径日益清晰
2014年3月7日,作为华东有色地勘局整体改革方案中的传神之笔——华东投资控股公司改革方案在公司董事会上顺利通过。至此,这个凝聚了华东有色广大干部职工胆识与智慧、历时8个多月、经过50余次修改完善的改革蓝图,在公司层面得到了认可。
这是一份涉及调整组织框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案,标志着华东有色地勘局改革迎来了“提挡升级”的新机遇。以“事企分离、先行先试、做优事业、做强企业”为总体目标,呈现的全局改革蓝图让人怦然心动。
——事企分离。针对长期以来事业、企业混编的特点,华东有色地勘局认为,首先要理清关系,让职责回归,局机关及所属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按照技术专业化、服务多元化的要求,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等在内的公益性服务。局或下属事业单位要行使对控股公司的投资管理权,与控股公司是投资者与被投资企业的关系。控股公司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先行先试。作为国土资源部全国地勘行业改革试点单位,华东有色地勘局将力争在地勘单位企业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等方面做到综合改革,将在建设国家级地勘矿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事企彻底分离、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大型地矿企业集团、激发职工创造力增强队伍凝聚力、参与国际资源市场竞争与合作、提升地勘业作用地位等方面先行先试。
——做优事业。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照专业分工重组、精简、做实基层公益性地勘单位;大力开展海洋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生态地质等公益性地质工作;积极争取并承担国家、省重大地质科研项目;控增量,降存量,加强地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
——做强企业。控股公司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吸引优秀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干事创业,探索探采一体化的新型地勘企业发展路径,继续引进优质产业资本特别是矿业配套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发展准金融机构,构建“地质勘查、矿业开发、工程建设、金融商贸和新兴产业”等产业板块,力争通过3年~5年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地勘资源系统的矿业骨干企业集团。
紧扣目标,华东有色地勘局的改革路径也清晰可见。
一是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制定、落实扶持政策,为改革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定企业吸引人才政策,推进事业和企业人员分流;对符合条件的职工采取包括基本薪酬、收入提成、超额利润分配、分红权、期权、股权等多种激励手段,鼓励职工主动放弃身份到企业干事创业。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原来4级~5级管理层级,降为2个~3个层级,改变企业小而散的局面,大幅降低管理成本。集中优质资产和人才,做强基层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是改革投资决策体系,形成投、管、产、退的运行机制,对已投资的项目,由专家组成技术团队逐一论证,该盘活的加快盘活;对投资没有回报的项目,实行停止投资,尽快“止血”;对有前景的项目,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推进。
五是明晰华东有色地勘局与控股公司的资产归属,按规定重新进行资产评估。创造条件,推动有潜力的企业上市,创建股份制企业。
六是推进地勘单位治理结构、治理能力现代化。筹建地勘、矿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推进深部找矿、科技开矿、生态治矿,继续高举改革大旗、破冰前行,逐步实现全国地勘、矿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行先试。……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不能一蹴而就,从目前的改革情况来看,华东有色地勘局在改革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希望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华东有色地勘局,进一步通过改革自我完善,得到健康发展,继续高高扬起改革大旗,对中国地勘单位改革给出启示。”日前,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在完成对华东有色地勘局改革试点情况的阶段性总结评估后,给出如是评价。
“啃硬骨头难免要交一些学费,若能为全国地勘单位改革做出一些启示,这样的尝试我们觉得值得。”谢兴楠表示,改革之路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