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成果显著
专家建议对调查成果开展参数井钻探,以获取地下参数和油气信息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魏建设 魏仙样
发布时间:2014-02-18
近日,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召开了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2013年成果交流会,对“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下设7个工作(优选)项目2013年成果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下设工作项目涉及工作范围广,包括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外围、天山—兴蒙构造带和银额盆地等西部多个沉积盆地,涵盖油气、页岩气、煤层气、油页岩、油砂、煤和铀等多种能源矿产,2013年取得一系列新认识与新成果。
“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项目明确了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霍布逊凹陷古生界分布特征,证实盆地内震旦系—下古生界发育良好的烃源岩,综合评价克鲁克组3段砂砾岩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是古生界储集性能最好的层段,并初步计算了滩间山联合沟和茫崖石棉矿地区下古生界碳沥青资源量,明确了其资源前景。
“鄂尔多斯外围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调查”优选项目查清了宁南—六盘山盆地结构构造与后期改造特征及新生代盆地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原型盆地面貌及盆地构造属性,明确了现存中—古生代地层沉积特征与分布,查清了鄂尔多斯盆地外围中—晚古生代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发育多套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的良好烃源岩,指示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
“西部典型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特征及富集机理研究”工作项目初步明确了柴达木、准噶尔、四川、塔里木和鄂尔多斯等西部典型盆地煤炭、煤层气及铀矿的分布特征,在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5个盆地的油、气、煤、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和铀等8种矿产时空分布基础上,明确了能源矿产的控制因素,并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区。
“天山—兴蒙构造带石炭—二叠系对比研究”工作项目对天山—兴蒙构造带晚古生代进行了地层对比,初步建立了北疆东部—北山—阿拉善—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年代地层格架。
“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工作项目,额探2井二叠系暗色泥岩段发现5段气测异常,累计厚度达58米,气体含量最大可达6.52毫升/克,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较高,最高可达79.14%;希热哈达煤田钻井二叠系暗色泥岩中见到大量原油,并在居延海坳陷钻井中发现了一系列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有关的常规油气信息,指示了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与资源前景;在以往露头区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煤田钻井资料进行研究,发现石炭—二叠系发育多套厚度大、分布广、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质类型以II型为主,演化程度中等—高的良好烃源岩;白垩系亦发育厚度大、分布广、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阶段的良好烃源岩。
“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调查(物化探测量)”优选项目综合预测了面积测区内断裂及构造分布,编制了断裂构造分布图;定量解释了石炭—二叠系分布及厚度,编制了石炭—二叠系顶面和底面构造图以及厚度图;对面积测区的磁性体分布进行了推断解释,解释了侵入岩的埋深、形成期次和火山岩的发育层位;确定了测区内化探异常的分布,并对异常进行了解释与评价,总结了油气化探异常特征与成因类型。
“银额盆地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系油气二维地震测量”优选项目的实施,对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攻关取得良好效果。通过优化激发因素和优选组合接收因素,室内外联合压制噪音,提高原始资料信噪比;采用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观测系统,改善了叠加成像效果;总结了一套适合工作区域石炭—二叠系处理的技术措施,经过配套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串联反褶积、速度分析与剩余静校正的迭代和叠后、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处理后,各层系反射信噪比较高,剖面总体效果较好。
与会专家在听取项目成果汇报、检查原始资料、成果图件与年度工作总结后,对项目质量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西北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2013年成果显著。同时,专家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2014年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和建议,特别是建议对油气地质调查成果显著的地区开展参数井钻探,以获取地下参数和油气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