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湿地水源主要来自雪山、冰川。本报记者 陆 芬 摄
在我国湿地保护进程中,民间机构和国际环保组织也积极行动,并以其专业性和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弥补政府管理的空白之处。世界自然基金会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环保组织,一直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湿地保护。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联合发起成立了我国首个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层面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主任雷刚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具有全球保护意义
雷刚认为,湿地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自然资源。全世界共有湿地面积5.14亿平方米。人类自古以来择水而居,湿地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剧烈的区域。根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综合报告》,在各类生态系统中,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物种面临灭绝威胁的比例最大。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湿地,没有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人类连最基本的生存都谈不上,更何谈发展。所以,为了我们自己,要尽可能地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完整。
建立共同参与的保护网络
对于我国的湿地保护现状,雷刚的评价是喜忧参半。他指出,我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湿地保护过程中,政府“圈地式”地抢救了大批湿地, 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主体, 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等相结合的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网络体系。但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原因,我国湿地面积仍然在下降中,湿地保护网络建设、科研监测、宣传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与国家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发起成立的中国首个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层面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截至2013年底,保护范围覆盖长江流域内近9万平方公里湿地,并推动了2平方公里湿地的有效保护。
这种湿地保护网络的形式,不仅成为在流域层面推动湿地保护综合管理和跨地区合作的技术枢纽,更成为政策决策者、专业人员、一线保护工作人员和企业、社会公众等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的交流、分享和合作平台。
雷刚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湿地保护仍面临不少困难。从技术角度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有效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对于国际重要湿地而言,充分维持其主要生态特征,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其次,保障东亚—澳大利亚等迁徙水鸟保护网络的完整性,确保迁飞水鸟路线各国和地区之间合作与联络,交流与分享经验。此外,对于受到损害或者已经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大修复和恢复的工作。
从管理角度来看,要加强湿地相关部门的综合管理,推动地区间和国际合作,推动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实现湿地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加大公众层面湿地保护理念的宣传和教育。
开发和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
针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雷刚认为两者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指出,湿地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首要任务是保障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不受到影响,确保其能够以一种有利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有利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方式得到合理配置。在这一前提下,若要管理好开发行为,就有必要明确什么样的湿地可以允许开发行为的介入,什么样的湿地必须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湿地价值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高、抗干扰性差的湿地,必须有强有力的法规和政策予以保障。但是,在一些湿地生态系统中,可以适当地允许一部分市场力量在条件允许、不影响保护目标的前提下合理介入。湿地公园的建设,就是一种有效平衡开发与保护的有效手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用湿地公园来向公众呈现湿地的美丽,使湿地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紧密交融,以湿地之大美、育社会之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