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拿什么保护“地球之肾”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陆芬 发布时间:2014-02-17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湿地是位于巴西中部的潘塔纳尔沼泽地。

  逐水而居,是人类从古至今的选择。河湖、海滨乃至草地、稻田都是湿地。湿地因其高效的生态价值被称为“地球之肾”,目前却是受威胁最大的自然资源,也是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最剧烈的区域。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40万公顷,加快保护步伐刻不容缓。
  ——题记


  2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湿地日。这一天,重庆所有湿地公园免费开放,让公众感受生态之美。在广州、西安、无锡等地,湿地公园也成为市民在春节假期的旅游新去处。然而,与湿地旅游的日渐“繁荣”不同,湿地的生存状况却并不乐观。

  1月13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结果显示,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减退。湿地是连续受威胁最大的自然资源。尽管全社会对湿地的保护在加强,但面临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观念、政策、资金、技术等难题都困扰着湿地保护的执行。

  湿地10年减少340万公顷

  深圳的摄影爱好者黄先生,每周都会去深圳湾附近的华侨城湿地摄影。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了湿地十年来的环境变化。“2003年,我第一次来时,这里栖息着大量的鸟类,白鹭尤其多,傍晚归巢时百鸟齐鸣的壮观场面太让人难忘了。”他告诉记者,由于围海造地、湿地及周边被不断被商业开发,鸟类的数量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能看到的白鹭就只有10多只了。据悉,从2007年开始,华侨城湿地已投入巨资进行恢复、保护,但生态恢复非常缓慢。

  这也是全国湿地命运的一个缩影。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比2003年第一次调查时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减少的337.62万公顷是自然湿地。除了面积缩小,生态状况也不容乐观:生态状况评级为差的湿地面积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湿地的价值有多大?用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作为与海洋、森林并称的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以占近地球9%的面积,存储了35%的碳,养育了40%的人口,为全球人提供了90%以上的淡水。它像一台排毒机,水流过之后速度变慢,水里的重金属和有害金属被湿地中的植被和微生物附着、分解和吸收;它又像一块海绵,调节洪涝。因此,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

  威胁湿地的除了天灾,更多的是人祸。有人形象地用“挖肉”、“扎脖”和“放血”来形容三大人为的威胁:开垦湿地、在湿地上游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大规模地抽取湿地地下水。

  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显示,污染、围垦、基建占用、过度捕捞和采集、外来物种入侵是我国湿地面临的五大主要威胁,其中,围垦和基建占用是两大最关键因素。围垦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大江大河的两侧以及湖泊的周边地区,基建占用则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十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增长了近10倍。

  历经数百万年地质运动形成的湿地,正在一点点地被蚕食。加快保护的步伐,刻不容缓。

  开发冲动下的保护困境

  危机来临,应对也在进行。1992年,我国加入了《湿地公约》,成为国际湿地保护的重要国家之一。该公约于1971年在伊朗拉姆斯尔签订,其后陆续有163个成员国加入。目前,我国已有41处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十一五”以来,我国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80处,湿地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50多处,全国每年新增湿地保护面积30多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自2006年以来,全国累计投入湿地保护资金近50亿元,恢复湿地8万多公顷。

  但问题不是没有。“轻保护、重开发,湿地保护不能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为干扰过大。”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洪剑明总结道。

  2002年春节期间,洪剑明在北京顺义访友期间偶然在汉石桥发现了一片巨大而荒凉、正在退化的湿地。当从朋友处得知这片湿地马上将被开发成高尔夫球场时,他忧心忡忡地给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写了封信。刘淇看了信并作出批示,湿地得以保留并成立了保护区。

  更多的湿地则没有这样幸运。一些未被纳入保护区的城市周边小型湿地正在悄悄消失,变成道路、房屋。一些以保护名义建设的湿地公园,大量建设非生态的游乐项目,使湿地由于承受过度的人类干扰而退化。

  “湿地光保护不利用是不现实的,但利用的前提是不能以湿地面积减少、生态质量下降为代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的马牧源博士说,对于一些重要的天然湿地或是受到严重威胁的湿地仍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进行更全面的保护为宜。

  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的扎龙湿地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繁殖的重要基地。2000年,由于持续缺水,扎龙湿地遭遇一场大火,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开始,黑龙江省从嫩江引水缓解湿地缺水危机。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湿地核心区里仍居住着13个村屯,农民多以捕鱼为生。随着生态退化,人多鱼少,出现了人鸟争食的尴尬。最好的湿地保护办法是迁出村民,但由于缺乏生态补偿机制,资金来源和村民的长远生计保障都是难题。

  湿地保护立法难在哪儿

  在采访中,多位专家都将当前湿地保护的困境归结于一点——法律不完善。

  2月1日,《河北省湿地保护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我国出台的第19个省级湿地保护法规。继黑龙江在2003出台湿地保护条例后,甘肃、湖南、陕西、广东等18个省(区、市)也先后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

  但全国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仍迟迟未出台。目前与湿地相关的有《环境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和《渔业法》等。据悉,相关部门从2003年就开始推动湿地保护条例出台。“立法的最大难点是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马牧源说。由于湿地涉及多项资源要素,国土、林业、农业、环保、水利、海洋等部门能均涉及管理。她指出,湿地是一个生态系统,立法的着眼点应放在对整个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上,这就需要多部门的配合。

  其中,涉及国土资源部门的主要是对湿地开发,特别是对占用湿地并将其转变为其他用途具有审批管理权。有专家指出,《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自然湿地被归于未利用地。而在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沼泽湿地被划为其他土地类型。为了避免湿地作为未利用地或荒地被开发,应将其纳入土地基本分类中。

  争论不休的还有立法原则的选择。一部分学者认同湿地立法应以生态功能维护为根本,坚持生态价值优于经济价值。一些专家认为,现实国情决定了保护必须兼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利益,应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国家湿地管理局副局长马广任此前曾表示,湿地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仍在磋商中,预期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达成共识。

  划定湿地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专家一直呼吁,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湿地。就在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数据公布后,一条湿地保护“红线”也已划定——到2020年全国湿地面积不少于8亿亩。马牧源认为,在制定满足国家生态安全的湿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还应提出适宜的湿地保护空间分布布局。

  为了平衡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利益,各地也在探索生态补偿制度。武汉市提出,从2014年开始,由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对全市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补偿,因湿地保护需要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的权益人都将得到补偿。此前,广东、江苏等地均已出台相关的湿地补偿规定。

  洪剑明在多年的湿地保护实践中体会到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他和同事在北京汉石桥湿地旁的一所中学内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湿地学校。定期向教师和学生以及公众,普及湿地科学和湿地保护知识。“户外的课堂生动形象,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很好。”不过,他也发愁湿地学校一直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场地也面临问题。

  此外,科技的支撑力也日益受到重视。拥有全国最多湿地面积的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青海省湿地保护管理局的相关人士指出,反映湿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监测工作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湿地发展的需要。日前,青海省正在筹备建立以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及省重要湿地为基本构架的湿地监测体系。马牧源认为,目前科技对湿地保护的支撑力有限,要加强湿地科学实验室、研究基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投资129亿元,初步扭转自然湿地面积萎缩和重要湿地区生态功能退化的趋势。预计到2030年,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湿地保护、管理与利用的法律、政策和监测科研体系。“地球之肾”保护的蓝图已经绘就,只待落地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