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并重调查 助推海西经济区科学发展
海西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综合研究成果评审获得优秀
来源: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
作者:葛伟亚
发布时间:2014-02-14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经济发展区。2007年11月国土资源部和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促进福建国土资源工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会议纪要》,2008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开展福建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及战略性矿产勘查合作协议》,2008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论证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计划项目立项,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由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组织实施,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福建省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等承担了工作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围绕海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工程建设安全、资源保障安全、环境生态安全积极开展了临港工业区工程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及应急水源地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及闽江口、厦门湾、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点发展区的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取得了阶段性的突出成果,服务了地方经济,保障了社会发展。日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计划项目综合研究成果报告通过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报告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成果突出”,评为优秀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 首次编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1/25万地质环境图系,形成了图册。编制了区域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环境地质图等42张基础图件,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
2. 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工作区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了地质灾害、断裂构造活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地下水环境等影响海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现状、成因机理,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防治减灾提供了地质依据。
3. 系统分析了工作区的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港口资源、滩涂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遗迹资源等地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资源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4. 评价了海西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圈定了13处富水地段。进行了厦门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闽江口经济区等重点工作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调查评价了17处应急水源地水质水量,可为干旱、地表水供水水源遭受污染等突发性事件供水提供应急水源。
5. 基本查明福州、厦门等重点工作区的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在闽江口地区调查新发现地热异常点4处,并首次在乌龙江淮安附近江底找到地热,在厦门湾大嶝岛海域及筼筜湖地区找到地热,调查成果提高了工作区地热资源储量,为福州市成功申报“中国温泉之都”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6. 通过工作区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丰富了工作区区域第四纪沉积演化规律的认识,建立了福州、厦门第四纪地层层序,为地方工程地质层划分提供了依据。
7. 基本查明闽江口、厦门湾、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点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福州、厦门、平潭综合实验区等重要工程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8. 基本查明深沪镇幅、大嶝岛幅、晋江市幅、安海镇幅4个图幅,厦门港、古雷港、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三都澳6个临港工业基地规划区及厦门东海域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了工程建设适宜性,为临港工业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
9. 系统分析研究了工作区海岸带地质环境问题,总结了海岸类型及其分布、海岸变迁特征、海水入侵状况,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海岸带科学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10. 开展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功能区划方法研究,进行了工作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功能区划,评价和功能区划结果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布局决策提供参考。
11. 以最新完成的地质环境调查成果为基础,建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地质环境数据库,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项目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工作区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工作,项目成果已得到了应用,为工作区的抗旱应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核电站选址等重要工程建设,地质公园申报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提供了有效服务。项目成果对保障工作区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持久性的影响,意义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