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我国建立岩石圈时空演化框架

以贺兰山—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划分2个岩石圈构造域、6个岩石圈块体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张鑫馨 发布时间:2014-01-28
  本报讯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近日透露,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等完成的《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成果,系统总结和论述了全国及重点区段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演化、地球物理场及地球化学场的基本特点,划分了中国岩石圈构造单元,初步建立了中国岩石圈时空演化框架。该项目成果荣获了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据了解,国土资源部在2001~2006年启动实施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专项研究计划,汇聚来自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地勘单位、企业等 14个单位的专家,对中国已有地质、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和地学断面研究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在专项6个重点区段和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基础上,经综合研究、编撰的一套专著,并首次编制了《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图集》,发表学术论文约45篇。

  该项成果以贺兰山—龙门山南北向构造带为界,把中国岩石圈划分为中亚—青藏岩石圈构造域、东亚岩石圈构造域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6个岩石圈块体。通过综合岩石圈深部物质组成,建立了中国大陆18个代表性地区岩石圈岩石学结构柱状剖面。根据岩石圈动力学性质,把中国大陆及毗邻海域岩石圈划分为克拉通型、造山带型、裂谷型、边缘海洋壳型、岛弧型5种类型。

  研究成果显示,中国地壳平均厚度为47.6千米,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可达80千米、平均厚度60~65千米,东部沿海地区30~35千米、厚度差约30千米,形成了我国地壳厚度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变化趋势。

  中国西部与东部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西部岩石圈、软流圈“层状结构”明显,岩石圈很厚,软流圈较薄,反映了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环境。东部岩石圈、软流圈则呈“块体镶嵌结构”,岩石圈很薄,软流圈很厚且厚度变化大,反映了地壳拉张 、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特点。同时,根据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岩石圈、软流圈三维速度结构图像显示,中国岩石圈在结构上存在不均一性。

  此外,科研人员还提出了“东亚型造山作用”的新认识,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演结果,在东亚至西太平洋地区深70~250千米区段发现了一巨型低速异常体,反映了这个区段物质组成柔性强、流体多的特点。利用Nd(钕)同位素模式年龄和橄榄岩包体的Os(锇)同位素测试结果,发现中国东部岩石圈呈明显“上老下新”的年龄结构。

  该成果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岩石圈的研究水平,为发展地质理论奠定了基础,在地质工作规划、资源勘查及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评价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三维地质填图及深部探测计划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