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通过项目实施,在地方病严重的松嫩盆地、大同盆地、运城盆地等平原盆地,基本查明了地方病现状及分布,探索总结了高砷、高氟地下水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提出了适宜饮用地下水供水方向及供水模式。在严重缺水的太行山区、豫西山区,在分析总结区域地下水赋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区开展地下水勘查示范,总结出一批基岩山区蓄水构造模式,进一步深化了对区域规律的认识,丰富了地下水勘查技术方法体系,针对不同地区资源型、水质型及工程型缺水特点,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地方政府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
调查发现,东北地区区域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组合关系是饮水型地方性氟、砷中毒病分布的主控因素。通过对研究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病区致病含水层并确定了改水目的层。在黑龙江省肇源县、肇州县,吉林省乾安县,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和辽宁省凌源市等地实施供水示范井35眼,日总出水量2.2万立方米以上,不仅解决了7县(市、区)约4.5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更为病区近120万人防病改水提供了示范经验。
在华北地方病严重区,查清了大同盆地、运城盆地和忻州盆地地方病分布,总结了大同盆地高氟、高砷地下水分布规律,探讨了高砷、高氟地下水形成机制,为防病改水提供了水文地质依据。在保定西部太行山严重缺水区,总结了基岩地下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多种技术手段的找水方法及工作流程,提高了地下水勘查技术水平和效率,实施的供水示范工程,钻孔35眼,成井29眼,日总出水量3.71万立方米,既直接解决7万余人的饮水困难,也使周边相近条件的缺水村庄看到了找水解困的希望。
在豫西严重缺水地区,查明了宜阳县和登封市缺水类型和分布范围,总结了缺水区四种类型地下水的赋存规律及其勘查方法,施工完成探采结合孔6眼,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解决了缺水地区部分人畜用水和农灌用水困难。在西藏日喀则缺水地区,进一步查明了工作区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等,成功实施供水井9眼,直接解决了4个镇、7个村庄群众以及2万多头牲畜用水难题。在大同盆地南缘严重缺水地区,通过2眼探采结合示范井的实施,掌握了勘探区地层结构、岩性、含水层富水性、查明了供水目的层基本条件,解决了部分缺水群众饮水困难。
据悉,目前在华北平原、鄂北丘陵山区、宁夏中南部等缺水区以及西藏东部大骨节病区等地方病区,尚有12个工作项目仍在实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