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中国西部重要蛇绿岩带形成构造环境研究项目成果丰硕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地质所 作者:翟庆国 发布时间:2014-01-26

  经过4年的努力,地质所“中国西部重要蛇绿岩带形成构造环境研究”工作项目全面目标和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2014年1月16日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了地科院组织的评审验收。

  “中国西部重要蛇绿岩带形成构造环境研究”项目启动于2009年,联合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青海省科技厅和地调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和成都地质矿产所等多家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执行期间,项目组人员十多次赴青藏高原腹地、昆仑山、天山、准噶尔、阿尔金山、祁连山等西部艰苦地区开展野外考察。尤其是在项目启动的2009年,肖序常院士以80岁高龄亲赴西藏,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沿线的蛇绿岩进行实地考察。

  项目开展过程中,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批年轻地质科研人员逐渐成长起来。

  主要成果和成绩如下:

  1、进一步证实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段形成较早(150-163百万年),中、西段形成较晚(120-130百万年),代表了不同时限洋壳的遗迹;提出中段的日喀则蛇绿岩既不是单一的形成于大洋中脊(MOR),也不是形成于俯冲带(SSZ),而是在洋盆(MOR)演化晚期叠加了弧前扩张的印记;东段泽当和罗布莎蛇绿岩的形成经历了初始洋盆,弧前扩张和岛弧三个阶段,属于形成于俯冲带的(SSZ型)蛇绿岩;罗布莎蛇绿岩伴有的高铬铬铁矿属弧前盆地成因。

  2、西天山地区发现了一些新的蛇绿岩出露点,并获得了一批新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西天山地区古大洋洋陆分布格局及古洋盆的打开、扩张到俯冲消亡,以及碰撞造山的演化历史。

  3、在藏北羌塘中部地区确立了早古生代(501-437百万年)和早石炭世(357-345百万年)两套蛇绿混杂岩,推测该地区古特提斯洋的发育自早古生代开始,一直延续到三叠纪随着高压变质岩石的形成而消失。

  4、总结了祁连山地区不同性质的蛇绿岩带,认为祁连洋从新元古代(>700百万年)到奥陶纪(440百万年),扩张时间大于200百万年,为海水深度大于3000米的开阔大洋,建立了祁连山典型大洋俯冲带的构造演化模式。

  5、对青海西金乌兰—金沙江、东昆仑和阿尔金山地区,以及准噶尔地区的已有蛇绿岩资料进行了总结,建立了相应的大洋演化模式。


  6、编制了中国西部蛇绿岩构造图,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其中国际SCI检索文章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