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用理论找矿引领华南突破

——深化华南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的若干思考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余根峰 发布时间:2014-01-23

  华南经历了多期次重大地质事件的叠加,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极为复杂,至今仍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尤其是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相当突出,直接制约了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的深入认识。面对华南重要成矿带大中比例尺地质矿产调查与科研程度均已相对较高、地表找矿难度相对较大的现状,究竟如何深化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工作、充分发挥“理论找矿”的作用,笔者进行了若干思考。

  首先,应加强对华南古老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的研究。

  华南乃至中国东部最主要的成矿期是中生代,最重要的成矿载体是中生代广泛而强烈的岩浆活动。因此,深化华南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的研究,必须加强对华南古老大地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的研究,并将其与中生代大规模成岩成矿过程密切结合,查明古老基底构造单元的类型、结构和组成等与区域矿产类型及其时空分布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划分成矿区带,明确找矿方向,创新华南成矿理论与找矿模式,这将是今后华南地质研究的关键主攻方向。

  其次,要重点解决一系列有关华南构造演化的重大地质问题。

  华南由扬子和华夏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组成,但对于它们的大地构造特征及其碰撞拼贴过程等,至今仍存在重大争议。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研究初步提出:扬子为典型的克拉通,华夏为造山系,两者在早古生代(加里东期)才发生碰撞拼贴。但是,江南造山带是属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的组成部分,还是独立的古老造山带?华夏造山系的“原生态”是弧盆系还是造山带,或两者兼而有之?加里东运动的本质究竟是陆内造山,还是俯冲增生—碰撞复合造山?扬子与华夏碰撞拼贴时限与方式、钦杭结合带结构与演化等,这些有待解决的重大地质问题,不仅直接制约了对基底构造单元类型、范围、组成等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划分,同样也直接涉及到成矿区带的合理划分。

  另外,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板块构造理论、造山带理论来解读华南地质构造演化,也存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问题。

  笔者认为,今后华南地质构造与成矿背景的研究,必须注意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

  一方面,应该加强板块构造理论和造山带理论的指导,加强全球性比较地质学对比研究;另一方面,要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普适性自然科学规律,更加重视野外地质工作,将野外天然地质实验室的调查,作为室内高精尖分析测试实验室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即: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重新审视和系统认知区域地质事实,在关键地质问题区,如蛇绿混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带等,要通过地质剖面测制(修测)和大比例尺填图进行精细解剖,查明自然岩石组合和地质构造组合。

  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和逐次剥离历次重要构造事件的叠加,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等,以区域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为主线,以洋盆地层系统、洋—陆转换和大陆生长过程为研究重点,采用大地构造相研究方法,探讨扬子克拉通东南陆缘新元古代沟弧盆体系演化、华夏造山系时空结构与物质表现、钦杭结合带形成演化与时限、重要构造事件的成矿响应,丰富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大地构造理论;将多期次多样式造山作用作为华南成矿作用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探讨前泥盆纪基底构造单元性质与组成、岩石圈结构不均一性、深部壳幔作用对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尤其是燕山期巨量多金属成矿过程的制约,更高层次地综合分析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地质构造条件,服务于区域成矿理论创新,指导区域找矿勘查工作。

  (作者系中国地调局南京地调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