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硬汉陇上行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甘肃1:25万区域化探纪事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高广超
发布时间:2014-01-07
头一天夜里,项目组结束最后的任务,第二天中午,雪花便纷扬而至,舞了半宿。
终于在大雪封山前完成了全部野外工作。从2013年5月到11月,说起历时5个月的甘肃多坝沟—阿克塞地区1:25万区域化探,攀悬崖、越沼泽、躲蚊子、吞沙子,山东物化探院的队员们的经历动人心弦。
深夜营救又惊又险
7月的一天,王冠升和周志广行进在茫茫戈壁,路程漫长不见尽头,天色却早早暗了下来。到达工作点,一天没有吃饭的两人匆匆塞了几口火腿肠、方便面,便借着落日的余晖、顺着有水的山沟采集样品。山谷里零下5~10摄氏度的低温冻得人发抖,上下牙齿直打碰。
按计划,他俩要攀过一处3米高和一处5米多高且陡峭的悬崖,最后到沟口与项目组其他成员会合。可就在过悬崖的时候,他俩被卡住了,进退两难,当时离沟口还有十几公里。山里的信号时有时无,卫星电话也派不上用场。寂静的夜里,山谷中焦急回荡的呼救声,除了他们自己,恐怕只有峭壁听得到。
进山之前,技术负责李圣玉一再叮嘱,凌晨2点,五个小组务必准时集合。有两个人没有准时出现,在山外等候的队友焦灼万分,再也沉不住气了,二话不说立马进山。李圣玉把大伙分成三组,带上食物和应急救治药品在王冠升和周志广可能出现的沟口分头寻找。三路人马一边走,一边不停地用卫星电话联系,在一处高高的山包,李圣玉一组惊喜地听到了王冠升和周志广的回应。循着声音找到他们时,由于劳累和高度紧张,王冠升和周志广已经虚脱。而寻找他们的队员们也已经熬了一天一夜。
沼泽地里冰镇三天
这个项目打的硬仗,苏干湖沼泽地勘查算一场。
苏干湖被一大片沼泽地环绕,水塘遍布、泥泞不堪、危机四伏。由于标注了工作点,项目人员必须要跟这片沼泽“过招”。工区内基本上都是齐腰深的泥水,并且污浊不堪。当时已是深秋,日间温度已不足7摄氏度。刚下水就觉得冰冷的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十几分钟后,腿脚就麻木不听使唤了。赵闯等4名队员硬是在泥水中浸泡了三天,直到把工作干完,回到驻地一周都没缓过来。
进入10月,天气迅速转寒。为了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野外全部工作量,最后七八天里,项目组倒排工期连续突击。
蚊多沙多不敢张嘴
7月底到8月中旬,项目组在丁家口工区施工。山的那边是苏干咸水湖,风一刮,成百上千只饥饿的蚊子就会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到这边来。身体凡是暴露在外的部分都会被叮咬没商量,奇痒无比,清凉油都不管用。队员们一边辛苦干活,一边驱打穷追不舍的黑蚊子,耗尽了力气。黄宏玉笑侃道:“大伙都不敢张大嘴说话,生怕一张嘴,就会吃饱。”
8月底,队员们陆续到达或接近大红山新的工区。天黑得早,六点半就伸手不见五指了。四人一组扎好营寨之后,大伙开始准备生火取暖。沙漠里,想找到足够的木头或树枝生火宿营是极为困难的。大伙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一路走来,每个组都注意收集,终于有了足够的枯木和树枝。30多个人分成八个营地,连绵近20公里,篝火生起时,犹如一条跃动的火龙蜿蜒在茫茫沙漠中。
安营扎寨后,黄宏玉、隋石林、王双辉和刘金锁,饭都顾不上吃,开起了篝火晚会。年轻的小伙子们总是不缺乏激情和想象力。黄宏玉当起了晚会主持,刘金锁负责录像、拍照,平时不善言语的随石林这次竟然发表了激情洋溢的即兴演讲,王双辉更是披着塑料布跳起了自创舞蹈。
夜晚,怕风沙大,每个人钻进睡袋后,又用塑料布从头到脚裹了个严实,可第二天醒来,睡袋还是落了一层厚厚的沙尘。平时在沙漠里行走,一遇风,嘴里或多或少都会灌进沙子,可这次却满嘴都是。大伙笑侃:就当用沙子刷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