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年伊始,贵州大地寒风阵阵。一群来自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岩土公司的地质人正坚守在掩藏于崇山峻岭中的工作岗位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四周是漆黑的夜和孤独的钻机轰鸣。他们神情严肃而紧张,不时低声细语;他们一次又一次取钻,不断查看岩芯,生怕漏掉一个微小的细节;在寒冷的深夜,他们挥汗如雨。贵州务川县浞水镇鹿池村岩风阡矿区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
1月1日凌晨2:30,钻至527.25米,取上最后一段岩芯。当“见矿厚度7.8米”的结果一出,大家欢呼、呐喊,仿佛要把沉积一个半月的紧张压力全部释放……
提起到贵州务正道国家级铝土矿整装勘查区岩风阡矿区搞钻探,很多人都要打退堂鼓。因为这里地层构造复杂,上部地层极为破碎,岩溶多,会钻遇多层流沙,钻探施工异常艰难,先后有30多家队伍在这里遭遇失败。有的耗时一年半,一个孔都打不成;有的干了三四个月,打了多个废孔,赔得叫苦连天;有的干脆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岩土公司的地质人是怎样完成的?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河南有色岩土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凯、机长冉雄,以及他们的合作方贵州106队的工程师杨时强,向记者一一道来。
嘉宾: 贵州106队工程师杨时强
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
河南省有色地矿局岩土公司在河南有色地矿局局长朱东晖的指导下,迅速成立了贵州务川岩风阡矿区钻探技术攻关小组,公司总经理田奎生任组长,有近20多年施工经验的冉雄担任机长。这是一支战斗力、团队合作意识、队伍凝聚力都堪称楷模的队伍。胡凯副总工程师令我印象深刻。53岁的他,已经不是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仍吃住在现场,同年轻的钻工们一起抬钻杆,一同扭钻具、接水管。他们积极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并与厂家一道对钻具进行改良,随时调整钻探策略,及时改进钻探施工工艺,较好地解决了穿过溶洞技术难题。河南有色岩土公司管理严格,绝对不可能有跑钻、烧钻、埋钻等现象发生。机台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人员三班倒,时刻有人坚守岗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确保钻机无安全隐患。一次,机长冉雄的一位亲戚值班,因为交接班时忘了签字,被罚款200元,并写3000字检讨。这个项目获得成功,严格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他们身上,我真正看到了我们地质人的风采!
嘉宾: 河南有色岩土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凯
谨慎对待每一回次钻进
(在岩风阡矿区施工现场,如果问起技术负责人胡凯是谁,一定有人告诉你:穿着印有“河南有色”字样的衣服,满手泥污,头发有些蓬乱,戴着一副眼镜,正在钻机旁忙碌的那个人就是。)我们从局层面成立科技攻关技术小组,保证了项目疑难问题得以顺利解决,钻探专家、公司总经理田奎生多次不远千里来贵州现场督战,参与制定详细的技术攻关方案,让士气倍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在开工前进行了动员,每个人都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誓把这个科技攻关项目拿下。我们关注每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积极谨慎对待每一回次钻进。2013年12月16日,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一班长贾飞带班施工。凌晨一点多,钻机出现异响,施工人员及时切断了电源。由于及时采取应急预案,避免了事故,大家击掌庆祝时才发现钻塔外漫天飞舞的大雪。有人问过我,怎么做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多枯燥。我却觉得走南闯北,领略不同的风土人情,很美。
嘉宾:机长冉雄
野外趣事解疲惫
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每次野外施工,我都尽量捕捉并记录有趣的故事,因为我的两个宝贝爱听爸爸工作的故事。这次,我记录了两件趣事。第一次是2013年11月28日深夜11点40分左右,我正带领大家紧张地施工。当时钻进异常艰难,遇到了破碎带,需要不断提钻、取芯,小心翼翼地钻进。搞钻探,风险非常大,一个钻孔都是几十万元的投入,所以每当遇到困难时,大家的心都揪起来。刚换了钻头,借着机台灯光,我们发现不远处有一只画眉鸟,正在向这边张望。它羽毛非常漂亮,不时抖动着身子,眨巴着眼睛。平时很少见这种鸟,大家聚拢一起,远远地看着、谈论着,心情顿时好了很多,紧张情绪也得到了缓解。那晚,我们打过了破碎带,钻进了20多米。第二次是2013年12月17日,务川下起了大雪,海拔1500米的山上白雪皑皑,气温达到了零下9摄氏度。为了赶工期,我们照常施工,但因为温度太低,供水管道都冻住了,钻探工作无法开展。我带着几个工人拿着烘烤机清除管道接口处积雪,发现在一个渗水的接口处,六头野猪正在“畅饮”,还不时嬉戏。温馨的场面让疲惫一扫而空,伴着铺天盖地的大雪,我们干劲十足地继续着烘烤工作,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除了我,技术组成员张极端、刘红罡,一班长贾飞,工人贾洪毅、赵魁、刘洋;二班长贾忠会,工人吴钢、贾可、王海阳;三班长李晓峰,工人贾卿、成先哲、李廷毅等,每个人都有颗发现快乐的心,体会到了在繁华城市没有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