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乌蒙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为目标,根据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设置了 “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 计划项目,项目由中国地调局成都中心、地科院岩溶所负责实施。
一年来计划项目在部、局及相关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各工作项目共同努力下,积极探索大项目机制,主动作为,发挥行业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在不同专业领域取得了新发现、新突破和新认识,部分工作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效突出。
一、拓展基础调查领域,区域地质调查取得新发现。
在凉山州昭觉县新发现早白垩世兽脚类恐龙足迹产地1处,在贵州响水地区新发现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足迹。这两类恐龙脚印在世界范围内十分罕见,该发现为进一步研究乌蒙山区侏罗纪-白垩纪恐龙的繁衍和古气候环境变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发现4处铜矿化点,在毕节发现了铅锌、锰、重晶石等找矿信息。
在贵州大方县发现区内具有欣赏价值的地质景观、名胜古迹等旅游资源。
二、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新认识。
调查结果反映四川屏山地区为优质安全土地,存在富硒土地资源,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视,直接拉动省基金在该区继续开展工作。通过进一步加强Se元素在土壤富集区的分布规律、来源、生物有效性控制因素等方面研究,开展多种农作物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可形成富硒产业经济,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根据贵州威宁地区土地质量调查情况,可为地方政府划分出3-5处优质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为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划提供了依据,将促进该区出口农产品产业基地的发展。
三、注重地方优势矿产资源,找矿实现新突破。
新发现铅锌、铝土、铁(稀土)、磷矿点9处,其中织金县新麦-水营铅锌矿经钻孔控制,见7层矿体,共厚27.85米,各矿体锌平均品位1.29-12.09%,概算锌金属资源量37万吨,已达中型矿床规模,威宁东风-水城大湾铁(稀土)矿、金阳县西衙门磷矿、大方县黄家堰-长沟铝土矿等具有中-大型规模的找矿前景。初步显示出乌蒙山区铅、锌、铁(稀土)、磷、铝土矿等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四、技术领先,水文地质调查应急服务成效突出。
通过地下水勘探,在四川省屏山县太平乡一带揭露侏罗系承压储水构造,为改变该区常年干旱缺水状况提供优质地下水源,单井自流量达1600m3/d。在调查区内新发现岩溶大泉27个。在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础上,科学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法,在贵州省赫章县、毕节市七星关区、威宁县、大方县、织金县、四川叙永县、屏山县干旱村屯确定“探采结合”水文地质钻探井位45处,部署钻井35口,施工31口,成井23口,总出水量12787m3/d,可有效解决当地56500人、15721头大牲畜和5500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有效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开展了大方县罗多河地下河、大方县理化乡长春村城关大河坝表层岩溶泉开发论证工作,可有效解决当地2.1万余人,5200余头大牲畜, 600亩左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五、主动作为,地质灾害综合调查为地方防灾、减灾做贡献。
通过对全区资料收集、补充调查,对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控制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更新了地质灾害数据库;举办了昭通市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向云南省昭通市、会泽县、禄劝县,四川省凉山州、屏边县赠送地质灾害简易监测设备5000多台(套);配合地方政府进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通过对震后彝良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查明县内共有地质灾害点626处,其中滑坡294个,崩塌163个,泥石流56条,不稳定斜坡100处,地面塌陷8处,地裂缝5条,规模和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中型次之;落实了新增灾害点监测责任人;及时向县国土局通报了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等,促进了地方政府地质环境信息平台、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及完善,提高了地方地质灾害监测水平和应急预警能力。
开展了大关县黄葛乡沟泥石流成因机制研究,彝良县角奎镇发界村营盘组滑坡、彝良县二级客运站不稳定斜坡2个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可研工作,为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治理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