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多龙已现国家级资源基地雏形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发布时间:2013-12-31
用不到1年的时间,中铝公司在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发现两个大型矿床,并完成预查、普查、详查,共探获资源量铜710万吨、金160吨、银1900吨,一个国家级资源基地雏形初步显现。12月29日,在由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主办的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成果交流与专家研讨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多吉为代表的专家建议,下一步应深度解剖西藏多龙整装勘查区找矿经验,为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面上的大突破,提供机制和科技支撑示范。
专家们认为,已有找矿成果和区域地质、典型矿床初步研究成果表明,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新发现的铁格隆南矿床为斑岩型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也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但规模比紫金山要大。矿体在东、南、北3个方向和深部均未封闭,区内存在的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外围硅帽等一系列新发现表明,外围还存在寻找独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的巨大潜力,有望取得更大的找矿效果。
与此同时,专家注意到,整装勘查区特别是新发现的矿床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铁格龙南矿床是斑岩成矿系统产物,具有中上部为高硫型矿体、中部为中硫型矿体、深部为斑岩型矿体的特征,但目前所有钻探工程均未揭穿矿体,斑岩体及矿体的根在哪?上部的典型金矿体剥蚀了吗?在整个班怒成矿带是否还具有类似的成矿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基础地质工作和地学科研来解释、通过矿产勘查工作来验证。为此,专家们建议:应加大基础地质工作的支持力度,在整装勘查区部署大比例尺矿产调查、激电扫面等项目;加强综合研究,继续推行产学研有机结合、科研课题以满足找矿实际需要为主的成功经验;基于现有矿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立班怒成矿理论体系、典型矿床模型和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整个带上的找矿提供科学指导;以铁格隆南矿区为示范区,施工科学深钻研究深部信息;积极探索地质、物化探、钻探等方法技术的有效组合,开展高效找矿方法技术组合研究;及时开展开发的预可行性研究,尽快在此形成新的产能,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专家们同时呼吁,鉴于多龙整装勘查区显示出的巨大成果和班怒成矿带巨大的资源潜力,国家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阿里地区交通、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的规划,为这一新的国家级资源基地尽快融入国家的资源供应链条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