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中国地学的国际化强音
——“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国际研讨会”侧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周铸
发布时间:2013-12-19
初冬的合肥,天气略显清冷。
但当记者漫步在合肥工业大学的校园里,却感受到一股别样的“地学热潮”在涌动:12月9日~15日,由国际经济地质学会(SEG)、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起的2013年“第八届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国际研讨会”在这里如期举行。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近20名来自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和矿业公司的专家前来讲授矿床类型及其成矿作用、矿床模型及其在找矿勘查中的应用,讲课过程中还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1000块典型矿床实物标本。300多名与会代表也是分别来自18所国内外高校、18个研究所或研究中心、38个地勘局或地质队,以及多家矿业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徐枞巍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致辞。
安徽省地矿局局长、安徽省地质学会理事长李学文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矿床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它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是矿床学家通过深入研究探讨得出的对矿床形成和产出的规律性认识的高度概括,反过来又能指导人们更好地发现新的矿床。“本次矿床模型研讨会聚焦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选题特别准确,切中当前地质研究与找矿行业的迫切需求。”
“组织方把本次研讨会安排在这里,是对我们所做工作和所取得成果的最大肯定。”本次研讨会的主要召集人之一——合肥工业大学周涛发教授说,通过举办这样的国际性学术活动,不仅为全球的矿床学家提供了一个研讨与交流最新矿床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对于深入探讨我国成矿作用特征和矿床资源潜力,推动矿床学与矿床勘查的融合,从而更好推动“产学研用”的结合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源起:矿床学家的兴趣
谈到这一系列“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国际研讨会”的举办,不得不说起一个人,他就是本次研讨会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成员(院士)、著名地质学家Steven Scott。
近几十年来,Steven一直活跃在全球地学界,尤其是对于中国,他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情愫。Steven告诉记者,因为自己个子高,于是干脆用自己英文名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高棣文”。“1983年,我第一次踏上这片东方热土。30年来,我亲眼目睹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中国地球科学取得的一系列巨大成就。”
据了解,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Steven与妻子Jones Scott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一共筹办了50余次矿床学专业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其中有8次(包括本次)都在中国举办。用Steven自己的话来说,“把研讨会搬到中国来并不是偶然”。
2002年前后,接受当时还在多伦多大学工作的杨开辉研究员的建议和邀请,经SEG和SGA等国际性地学组织的批准和资助,Steven与妻子Jones决定邀请自己的朋友们——一群热爱地质事业的科学家去中国办研讨会,与中国的地球科学研究人员、勘探工作者分享、交流自己的科研成果。
在多方面的协调和筹备下,2005年,首届“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当时的培训班规模很小,时间也只有两天,但中国的地学工作者尤其是地学研究生似乎对它很感兴趣。”Steven说,他很高兴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为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
用国际著名矿产勘探咨询师、201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本研讨会主要授课人之一Noel White教授的话来说,“真正的地质学家非常乐意也非常愿意与那些热爱地质学的人分享自己的成果。我们举办这样的培训班,无非就是想把这样一群热爱地质事业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
从2005年之后,每年在中国举办一次研讨会成为了惯例,这样的一个平台也逐渐成为了全国很多地球科学研究人员和矿产勘探工作者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变化:中国地学的国际化
随着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地学研究所取得的诸多进步和成果也越来越被世界同行所熟知和称道。
Noel告诉记者,他曾经在全球55个国家从事过矿产勘探工作,但中国的地球科学发展让他最为印象深刻。“现在的中国,活跃着一批国际顶尖的地质学家,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地学研究生,因而诞生了很多具备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谈到这些年的变化,Noel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在“矿床模型与找矿勘查国际研讨会”举办的初期,参与者往往都来自国内少数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会人数也相对较少。但在近几年,随着会议举办规模的连年扩大,参会人员开始呈现多元化,除了国内外的多家地质院校和研究机构,很多地勘单位、矿业公司的地质工作者也开始热衷于参与到这一类的国际交流活动中。这样的变化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对于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需求程度的相应提高,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地学领域整体国际化程度的提高。
Steven也谈到,中国的地学研究生在参与国际交流的主动性和交流能力、技巧方面的变化让他印象最为深刻。
“我从未听说其它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生像中国的地学研究生这样拥有如此多的参与国际交流的机会。”Noel表示,随着现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国的科学工作者走出国门、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变得非常容易。特别是对于地学研究生来说,参与国际交流的过程不单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向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研究生展示自己的过程。“大量的国际合作已经将全世界的地学知识连接成了一个网络,每个人在从这个网络里面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的同时,也在为把这个网络建设得更宽广贡献力量。”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亢奋的状态,因为很多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一直在用“excellent”、“passionate”等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英文单词形容他们所认识和熟知的来自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也许,真正优秀的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早已被烙上了“求真务实”的标签,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力量的支撑,让他们在不断进步和成长的过程中赢得了更多关注的目光。
拓展:如何更好地参与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和研究条件,其实完全可以做得更好。”这似乎是很多与会的国际知名地球科学家对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提出的“要求”。
Steven坦言,在他与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打交道的几十年中,看到有一部分人很不幸地走进了“研究能力出众,研究成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野外工作做得不够扎实。“如果仅仅是收集一堆数据,然后用数据‘堆成’一篇论文,其成果往往是不会被国际顶尖的学术期刊所接受的。研究者必须要在野外工作中发现实际的问题,并找到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证据。但数据只能作为帮助研究者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
Noel也表示,中国的很多地球科学工作者野外工作做得很不够,尤其是在“走出中国到其他国家进行野外工作和学习”方面,还需要大大加强。“地质学是建立在靴子、锤子和放大镜之上的学科,如果你没有做好野外工作,我甚至可以说你根本不会做研究。中国的地球科学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去到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开展野外工作,去研究那些在中国的地质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并学会与中国的典型现象作对比。”
针对中国的地学研究生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Steven和Noel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给出了建议。
“在全球地学研究领域中,英语是一门‘官方语言’,要想参与全世界的交流,就必须说好英语。”Noel建议:中国的地学研究生应该放开胆量,更频繁地用英语去跟人交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同时,当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或国家,一定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说好英语对这一过程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应该大胆地与本领域做得最好的研究人员、科学家进行交流,学习他们成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非常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作为SEG和SGA的活跃会员,Steven和Noel还建议,中国的地学研究生应该积极加入SEG、SGA等国际性地球科学研究组织,充分利用其提供的教学、会议、项目、奖学金、网上图书馆等资源,更多地与全球的地学研究生进行交流。据他们介绍,对于地学研究生来说,注册成为SEG、SGA等组织的学生会员的要求其实很低,其注册流程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填写申请表并征得该组织1~2名“教授会员”的推荐,然后按年缴纳一定额度的会费即可。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下,中国的地学研究生以及地球科学工作者积极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好地融入世界大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际地学大师们的建议也显得非常必要和中肯。
目标:校与企的完美结合
记者留意到,在本次研讨会的参会者名单中,不仅包括了来自安徽、湖南、新疆等地的几十支地勘队伍的队长、总工,紫金矿业、铜陵有色、青岛汇佳、加拿大埃尔拉黄金公司等多家矿业公司的经理、工程师也赫然在列。
“科研与生产本来就密不可分。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恰恰正是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能够非常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周涛发教授表示。
而Noel作为一名曾经为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BHP工作过35年的勘探专家,也非常赞同企业应该与高校、研究机构保持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Noel认为,企业应该对地学研究更加开放,为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便利和资助,因为好的研究工作不仅能帮助企业做好基础性地质工作,也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寻找、开发、利用新的矿产资源。而对于从事地学研究的学生来说,踏踏实实去到矿山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直观理解,更是一个了解企业和被企业了解的机会,很有可能在未来为自己赢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Steven也认为,很多企业往往不会花费过多的人力财力去从事基础性的地质研究工作,但如果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的良好合作,允许学生到矿山从事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往往会达到“双赢”的效果。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来我国地学研究特别是成矿、探矿理论研究成果逐步凸显,指导和引导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地的发现。随着“产学研用”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地学理论研究必然能更好地助力“提高资源勘探水平,增强资源保障能力,破解资源瓶颈约束”,也能更好地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在采访的最后,Steven告诉记者,再过两年他就75岁了,届时他将召集召开在中国的第10次国际研讨会,之后便不再担任本国际研讨会的主席。“我与妻子年纪都大了,‘飞来飞去’是个挺麻烦的问题。‘10’是一个很圆满的数字,到时肯定会有其他人接手,继续从事这一份我们热爱的事业。”
当被记者问到闲下来之后是不是要开始认真享受退休生活时,Steven只是笑着说:“我闲不下来,干地质的人就应该不停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