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不管有多苦,地质人都能克服

——记新疆西昆仑1:50000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慧慧 发布时间:2013-12-17
  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和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简称地质一队)共同承担的新疆西昆仑1∶50000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是地质一队首次去新疆承担的地质工作。本次野外调查总面积2000平方千米,项目从2012年至2014年,为期3年。工作区位于新疆阿克陶县中东部,地处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的夹缝之中,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峰4865米。

  项目组共有11名同志,其中周文正和徐波是地质一队派出的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组里最年轻的两位同志,他们始终牢记“先行、探索、创造、奉献”的新时期江苏地矿精神,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弘扬“三光荣”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体能大挑战

  由于新疆降水量少、太阳辐射强、气候干燥,刚从湿润的江南来到工作区的周文正和徐波很不适应,鼻子经常出血。

  8月6日~8月11日,项目组分成3个小组分别进入科克加尔、伊利亚斯、喀依孜3个村庄进行工作。周文正和项目负责人欧健一组,他俩到喀依孜进行调查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跑路线确定该工作区中的赫罗斯坦群变质岩以及对康苏组和杨叶组地层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由于路况差,车辆不能通行,他们骑了6个小时的毛驴,于下午4点到达了喀依孜。到了目的地后,他们不顾一路颠簸疲惫,立刻开始了路线勘查,一直干到晚上9点才回来。

  由于路途较远,他们一般暂住在牧民家。最艰难的一天是他们去喀依孜村西北部的那一次。那天,为了要把赫罗斯坦群变质岩的界线确定出来,欧健和周文正行进在海拔4200米的山道间,那里空气稀薄,且温度下降很快,俩人体力消耗过大。当行进到一半路程的时候,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疼症状,而且路上砾石遍布,大大增加了前行的难度。下午3点,他们到达了一处达坂(源自蒙语,指山口、山岭)脚下,此时已筋疲力尽。望着头顶的山头,周文正心中不免生起一丝退意。欧健看他脸色苍白,出于安全考虑,建议他原地休息,他一个人去翻达坂。周文正知道,欧健的身体也几近透支了,“既然都来到这了,哪有不坚持的说法,我们一起走。”周文正咬咬牙说道。一路上,他们走走停停、互相鼓励,又花了一个半小时翻上了达坂。登上山顶,他俩忽略了周围的一切,任寒风吹过,望着山下的景色,心中那一份征服的畅快涌上心头……

  冰火两重天

  6月份,周文正和徐波刚到项目组时,驻扎的营地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柯尔克孜自治州阿陶县克孜勒陶乡,经过两天的简单休整,他们便开始了工作。第一天是测制克孜勒陶组的地层剖面,上午10点出发,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来到了工作地点,见到的是由第四系砂砾石组成的碎石滩和一望无际的山峦。烈日当头,他们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回到驻地后,脚底板火辣辣地疼,原来他们一直是在砾石上工作的,脚底被烫坏了。

  6月23日是野外最艰辛的一天。那天,他们在希里希力煤矿图幅跑路线时,由于高原反应,每走几百米就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即使这样他们也不敢多停留,而是硬着头皮往上走。走着走着,山谷突然刮来一阵风,他们不自觉地打起了寒颤。刚才还是烈日当头,瞬间就是阵阵凉意。4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到达了海拔4200米的工作地。到了之后,他们便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野外观察记录、探槽取样忙得不亦乐乎。工作到下午3点之后,他们开始往山下走,期间趟过了好几条溪流,河水冰冷刺骨。由于水流很急,他们手挽着手,一步一步地挪,到达山下时已经快晚上9点了。

  环境的恶劣,不仅影响着项目组的工作进度,对后勤保障工作也是极大的考验。野外总指挥吴新民每隔四五天就要到山下的英吉沙县为大家采购物资。6月中旬,驻地进入雨季。一天,大家在回驻地的途中,走着走着天色突然暗了下来,不一会儿大雨冰雹便从天而降。怒吼的大风夹杂着树叶漫天飞舞,气温骤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依格孜也尔河山洪暴发,轰隆隆的雷声响彻云天。吴新民和司机老宋上午就去英吉沙采购生活物资了,但直到晚上9点还没有回来。暴雨冰雹还在持续下,正当他们着急的时候,吴新民打来电话说,山洪冲毁了道路,他们暂时回不了驻地,只能按原路返回英吉沙了。晚上11点多,车灯照亮了驻地,原来是吴新民他们回来了!他们是等到水位稍退时涉水返回的,平安带回来一车物资。

  穿越五十年

  6月份,项目组的营地驻扎在克孜勒陶乡的一处国土资源所,乡里给他们提供了两间房子作为野外营地。由于空间有限,他们买来了床板和支架,隔成上下铺,同时又在屋外搭起了简易帐篷作为厨房,吃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7月底,项目组进驻阿尔帕勒克村,该区处于整个工作区的西南部,位置偏僻,山高险峻,交通极为不便。由于此区是工作程度最低的图幅,因此工作量相对较大。从克孜勒陶乡到阿尔帕勒克村的道路状况极为恶劣,他们沿着水沟行进了30多千米,道路两边各种被水流冲刷的滚石不经意间就会与车辆“亲密”接触,惊得大家一身冷汗。途中,他们还要翻越两座达坂,由于高差较大,车辆无法爬行,大家只能推着车子走。经过8个小时的艰难车程后,晚上9点他们终于到达了阿尔帕勒克。项目组所居住的牧民家中无水无电,这对生活在南京的人来说,仿佛一下子穿越到50年前的生活状态。没电,他们利用太阳能电板维持一些必要仪器的使用;没水,吴新民不得不再次下山,给大家带来了桶装纯净水。因为来之不易,项目组的每位成员都异常珍惜这些物资。

  目前,项目中5个图幅的填图工作已经完成大半,还有少部分工作没有完成。周文正和徐波他们也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环境,同其他成员一起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也许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困难、要吃更多的苦,但在“三光荣”和“四特别”精神的指引下,不管有多苦,地质人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