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筑牢生命防线 护航首善之区

——记北京市地质研究所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 瑜 段金平 段海明 菅锦红 发布时间:2013-12-17
  今年汛期,北京降雨频繁,地质灾害发生次数较往年明显增多。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39起,但无一人伤亡。这其中,作为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重要依托单位的北京市地质研究所,始终将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作为业务核心,为首善之区平安度汛和防灾减灾立下了汗马功劳。近日,记者来到该所进行了采访。

  编制地灾防治“安全网”

  北京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发育的城市之一。作为首都,它所发生的一切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因此,北京市地灾防治的特点并不是险、急,但却要求万无一失。为了达到万无一失、不留死角,地研所做了大量的工作。

  ——地灾防治,调查先行。入汛前,该所牵头完成了北京市1:5万突发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对房山、门头沟、丰台这3个山区县突发地质灾害开展了详细调查,对各种地质灾害隐患进行了全面调查,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重要决策依据。与此同时,该所还完成了“北京市地灾隐患避险路线及避险场地现状调查评价”,对10个区县、65个乡镇、345个行政村及28处景区进行了调查,确定了避险路线,并对避险场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制作了避险明白卡发放到险村险户,配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多次应急避险转移演练。此外,该所还对北京市1551处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的1108处避险场地(所)进行了现状调查、适宜性评价及新选址工作。

  ——专业监测,提升水平。以中国地调局监测预警示范项目为基础,该所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勘查、选点、基础施工、仪器安装与调试运行,选择房山、门头沟、密云等地的泥石流、采空塌陷和崩塌隐患作为监测示范对象,安装自动雨量计22套、泥位监测仪5套、地声监测仪5套、激光夜视视频监测仪10套、防空警报仪1套,为地灾防治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该所还承担了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项目。该项目旨在建设覆盖全市域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监测预警网络,实现突发地质灾害全市域实时监测和预警。该项目为全国首个以省一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建设的此类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北京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现状。目前,一期工程已获得北京市发改委审核通过。

  ——加强预警,应急联动。作为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该所自2003年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建立北京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和应急调查队以来,承担了北京市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发布的技术支撑工作及应急调查队的工作。今年汛期,该所协助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与北京市气象台共同发布北京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24期,对防范地质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单位技术骨干组成12个应急调查组,配备了先进完善的应急调查设备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及时集结,第一时间赶往灾害现场配合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进行应急调查。据统计,今年汛期该所共完成地质灾害应急调查50次,均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发挥了关键作用。

  ——全程值班,时刻待命。该所通过多种手段规范应急值班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升级应急调查装备,不仅延长值班周期,还在主汛期内增加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根据市气象台天气预报在降雨前派出应急调查组提前入驻各地质灾害易发区县,时刻待命,确保汛期24小时全天候应急响应。

  实干奉献的地质人

  如此大量繁杂的工作,如果不是一支团结奉献、实干高效的队伍,是很难完成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一个单位,才保障了首都人民从容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

  身为所长的王翊虹,记者数次邀约却始终未能谋面,不为别的,就因为她实在是太忙了,记者只能通过她的两位“战友”来了解这位风尘仆仆的女所长。该所党委书记苗礼义说,作为地研所行政岗位的一把手,她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太值得大家学习了。从去年“7·21”到现在,她身体一直不太好,出野外都带着急救药。同事让她去医院看看,她说:“工作重要,等下汛了再说吧。”一次苗书记强迫她去医院,但她还是不肯:“明天预报有暴雨,我必须到现场!”后来,真的是等下汛后她才去医院做的手术。

  对于她在业务上的雷厉风行、亲历亲为,副所长赵忠海更是深有感触。他说,从今年3月份1:5万地灾详查开始,她就盯着重灾区房山,亲自跑野外,与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在做地灾隐患应急避险场所调查和评价项目时,她也深入野外一线。7月份,在房山区调查的路上,由于路况和天气不好,汽车的轮胎突然爆了撞到了树上。幸亏车速不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去年“7·21”以后,王所长意识到了专群结合必须进一步加强,于是积极争取到了中国地调局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项目中的“北京山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在这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她带病冒雨选择安装地点、协调地方关系,确保了汛前能够采集到监测数据。今年汛期前,各区县全部地灾隐患排查她都全程参加,得到了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的高度评价。汛期,王翊虹始终亲自值班,发布预警时,还特地到划片预警地现场蹲点。作为女同志,她的亲历亲为得到了全所职工的敬佩。

  来到地研所,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她就是该所原总工程师韦京莲。记者见到她时正值午饭时间,只见她拎着从路边买来的小笼包和豆浆正往办公室走。大家都问她怎么就吃得这么简单,她微笑着回答说:“挺好的,习惯了。”眼前这个朴实和蔼的面孔,让人很难与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联系在一起。而就是这位朴实的女地质工作者,凭着对地质工作的挚爱,成为了北京地灾调查工作的开拓人之一、北京地灾应急减灾的重要参与者。她参与了北京首个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并目睹了北京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无到有、从初步开展到深入研究、从一般调查到预测预防、从常规勘查到应急响应、从了解局部到掌握全市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北京地灾防治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今已经退休的她,依然出现在地质科普、地灾防治业务培训等各个场合,为挚爱的地质事业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地研所的年轻人比较多,很多是80后,他们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舍小家为大家。赵越就是其中之一。

  7月9日,北京市普降中雨,发布了地质灾害黄色预警信号,赵越和同事李军辉等赴门头沟区待命,负责门头沟区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工作,下午6点,房山区发生多处地质灾害,所领导要求他们立即赴房山区进行支援。他们冒雨连夜趋车近两个小时赴房山区G108国道对公路东侧崩塌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完成调查返回驻地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他们又废寝忘食连夜编制完成应急调查报告,并通过审核后于第二天上午提交北京市国土资源局。所里的地灾项目,赵越几乎都参加了。尤其在汛期,经常周末甚至是大半夜就 被一个电话叫走了。赵越的这种超负荷、几乎没有休息的工作状态,同样在地研所工作的妻子冉淑红对此非常理解和支持,默默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家庭的重任。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因为经常不在家,好几次赵越要抱孩子,孩子却因为陌生而不让他抱。孩子每次 生病去医院时,赵越都是缺席的。但妻子理解地说:“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想干好工作自然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看见坐在记者面前的小俩口,记者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真没什么值得说的,所有的都是应该做的。”。

  安全保障同样重要

  地灾防治工作关乎生命,安全生产和后勤保障也非常重要。

  该所结合今年野外工作多任务重的特点,加强对出野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制定了野外安全培训机制及外埠项目组负责人向主管安全生产的领导每天汇报制度,还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安全生产专家来所讲解野外作业安全生产课;同时针对今年汛期雨水较多,全所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制定了防汛工作部署及防汛应急预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开展。

  后勤保障也是该所也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该所后勤保障负责人牛小往介绍,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后勤保障工作非常细致,汛期前半个月就开始布置,汛期还特别分出了一个组来进行后勤保障。为了保障汛期出野外的技术力量,该所安排管理部门的人员来负责24预警电话的接听和值班。为了保障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休息,所里专门腾出了两间办公室作为休息室,并配备了床褥等日用品和电脑。值班室更换了设备、准备了方便食品,气象预警会商室也进行了改造。在个人装备方面,所里配备了5辆车,每辆车24小时有专职司机值班,车里也配备了急救药箱、雨具、救生专用工具,先后投入了十几万元。正是有了足够的后勤保障,技术人员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护航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