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典型岩溶流域水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
作者:苏春田
发布时间:2013-12-13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承担的工作项目“西南典型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
“西南典型岩溶流域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区位于云南省广南县,2013年野外共完成了1:5万那洒街幅、马街幅的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面积940平方公里;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干旱缺水村屯,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采用高密度电法、微动和EH4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完成物探测点1211点,测线总长12220米,布设钻孔7口,水文地质钻探1501.55米,成井7口;对区内的新么普地下河和老寨地下河进行了示踪试验,为查明地下河连通提供依据;完成洞穴探测3565米,查明地下水水源2处,并对一处具有洞穴旅游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初步开发方案;同时完成野外样品取样工作,其中岩样22组、土样34组、水样全分析81组、简分析201组、同位素84组、饮用水80组、含沙量63组,圆满或超额完成样品取样工作,为今后开展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岩溶水系统划分、地下水资源评价、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条件和规划等奠定了基础。同时,项目取得了一些初步调查成果。
一是对区内地层划分进行了剖面测量,并对地貌类型进行了分析。通过四个图幅不同的地层进行了16条剖面的测量,测区出露的地层除上奥陶系、志留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缺失外,自中寒武纪以来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地层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其中受文山旋扭构造的控制尤为明显。
全区地貌共划分为构造侵蚀、侵蚀溶蚀、岩溶地貌等三大成因类型,其中岩溶地貌是测区的主要地貌类型,总体可划分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两大类。
二是分析了区内水文及水文地质结构基本特征。以西洋江为最低排泄基准面,两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岩溶较为发育,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部分地下水储存于地下河的岩溶管道中,地下河是两侧地表支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三是掌握了区内岩溶大泉分布的基本规律。泉水多发育于泥盆系中上统、寒武系上统等地层中,区内主要出露的岩溶大泉有那洒镇中达保泉和曙光的香樟树泉等,地下水多沿地层接触带和构造裂隙溢出地表。
四是查明区内水资源分布及其富水性。岩溶水的富集,由岩性、地貌、构造和水文气象诸因表综合作用所致,根据不同岩性和富水程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富水性强的岩溶水:主要分布在珠琳、旧莫、那洒等地;富水性中等的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天星和东部的西版河、鸡街等地;富水性中弱的岩溶水:主要分布西部的树皮、海子边、西版河等地。
五是查明了区内的蓄水构造。从宏观上来看,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展布受构造形式控制,测区构造主要以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构造断裂为主,控制了区内地下水的存储与运移。根据构造断裂的性质及存储条件,区内主要富水区有:旧莫乡韭菜坪、旧莫乡板榔大寨和那洒镇等三个断裂构造富水区。
六是以水文地质为基础结合物探提高成井率。测区地形切割较大,地下水天然露头点较少,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定井找水难度大;根据实际情况,在对区域地质条件了解的同时,对区内蓄水构造、含水岩组、地下水出露条件及地形地貌和汇水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物探的多种方法对比。共布井7口,成井7口,成井率100%,取得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