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篷为家
5000米的基准点
风雪踏勘
项目:新疆阿克陶县乌孜别里金铜多金属矿产调查评价
成员:普强、叶存勇、李沛、热河、蒲继红、郝淑军、刘凯、李东彬、金永永
环境:工作区地处巍峨的昆仑山国境线附近,海拔高度4300~5300米,属高山高寒地区。工区大部分都是戈壁沙漠。气候变化莫测,一会儿红日当空,热浪袭人,一会儿雨雪纷飞,寒冷难禁。
信念:凭着对地质工作的热爱,在戈壁大漠,在巍巍昆仑,探索着深埋地下的矿藏。
2013年5月,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承担了《新疆阿克陶县乌孜别里金铜多金属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这是该队第一次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项目。在昆仑山下木吉乡,五队的年轻人在“生命禁区”拼耐力,在“永冻层”上练功夫,为探索沉埋地下的矿产而奋战。目前,他们的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有望在该地区取得找矿突破。
和高原斗争 技术员普强的微博上写着:“最近深夜总是憋醒了,看来得去医院了。我们每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在高原的艰难。”
初到高原的人会产生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胸闷气喘、恶心呕吐、四肢无力、食欲不振等高原反应,一周内无法开展工作。初到木吉乡,高原反应或轻或重地折磨着每一个人。队员李东彬原本白皙的脸被高原紫外线晒掉了好几层皮,又黑又红。
项目现场负责人叶存勇承受着严重的高原反应,却不停安慰照顾其他成员。他为大家调整饮食,尽量安排大家多休息。工作刚开始,需要校正GPS,叶存勇二话没说,就带领人员背着小帐篷、食物和水,爬到海拔5000米的雪山项上的国家基准点,去校正GPS。此时,他们进入高寒缺氧的工作区仅三天,高原反应还没有适应好就爬高山可不是闹着玩的。可固执的他说:“我不能让兄弟们去冒险。我必须去。”
工作区普降大雪后,水源断流,项目组成员靠着最后几箱矿泉水和敲冰块化水生存。山上的环境极其恶劣。偏偏在这个时候,叶存勇感冒了。每个人都明白高原感冒的严重性。领导要求他下山治疗。但叶存勇仍坚持着,直到最后一罐氧气用完,才下山治疗。问他为什么拖着不下山,他说:“我不在现场,心里不安。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迫,不抓紧时间工作,今年的任务可能就完成不了。”
不怕任何困难 第一次接触正规的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第一次使用数字化填图……很多的第一次摆在了这群小伙子面前。普强、叶存勇等制定了详细周密的组织计划,克服了一个个难题。
工区位于中塔边境,东、南、西侧全是边境线,受到极其严格的边境安全管理检查。从进场前的备案、边境作业证的办理到通过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准入证审查,项目组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仅用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手续。
化探采样,正值雨季。刚刚艳阳高照,瞬间就大雨滂沱。队员们为了保护样品不被雨淋湿,不让纸袋上面的标记模糊,他们宁可自己被雨淋着,也要将雨衣盖在样品上面。
山高路远,队员们每天都要攀爬直线距离10多公里的山路,背着至少15公斤的样品。为了减少负重,大家只带限量的水和食物。在野外,大家经常又冷又饿,却没有落下半点工作。
项目组的年轻人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工作,既认真又虚心。为了增强技术力量,他们积极联系在该地区具有工作经验的地质单位或者是科研院校。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请到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指导和帮忙,使数字化填图等技术问题迎刃而解。
不一样的感动 在这里,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每个人都让人有不一样的感动。
出于对地质工作的热爱,普强放弃了矿企较为轻松和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到地质队打拼,磨炼。在立项、论证、设计编写中,从未接触到地调项目的普强在短短的20天时间内居然完成了103页的设计书。他对项目设计方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一位老专家称赞他:“即使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地质工作者,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缜密、设计合理的方案,都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个小伙子是搞地质的料。”在整个项目的协调组织、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他发挥了中坚带头的作用。
李沛是刚刚来队的研究生。他一个人完成一个小组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可以背着两个人的样品。
蒲继红,在高海拔4500米的野外采样,几乎全是小跑着完成。他说:“不跑快点,完不成任务啊。”每天回来的时候,除了把采集的样品背回来,他还把路线上看到的不认识的岩石,敲取成标本后背回来,背的重量常常是别人的三四倍。
郝淑君,为了多采几个样品,下山晚了。回到驻地时,已是半夜一点。
热河是个维吾尔族帅哥,负责开车、人员食宿及安全。工作进行到一半时,传来了他弟弟不幸去世的噩耗,他强忍住悲伤,告诉家人现在项目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候,他还不能回家。
莽莽昆仑,浩瀚苍天,记录了五队人的每一个脚印。在2014年,他们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圆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