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青山寻宝藏
——记我国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地质工作者廖士范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廖莉萍
发布时间:2013-12-11
他,踏遍贵州高原的千山万壑,四川盆地、湘赣丘陵和云南边陲,对中国铝土矿的找矿勘探和地质研究作出重大贡献;他,走出国门,远赴越南,为祖国争得荣誉;他,为贵州铝厂、湖南湘潭煤矿、云南昆阳磷矿、四川会东大型铅锌矿厂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就是我的导师、我国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地质工作者廖士范先生的一生。
1986年,我大学毕业后,师从廖士范,跟随他赴全国各地考察铝土矿,有幸聆听他的教诲:要做一行爱一行,对地质工作要“从一而终”。
2013年1月4日,廖老在贵阳家中安然长逝,享年94岁。近日,在整理、收集他的遗物中,我又看见了那一张张熟悉的照片、一册册装订有序的笔记本……仿佛又回到那悠悠的从师岁月……
从小立志地质找矿
1919年3月,廖士范出生于湖南常宁书香门第家庭。受当地理教师的父亲影响,他从小就立志学地质。1941年,廖士范如愿考入中山大学地质系,师从我国著名的地质教育学家何杰、杨遵仪、陈国达等名家,奠定了良好的专业及英语基础。
1945年10月,廖士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地质调查所,受到调查所领导、著名地质学家田奇镌院士的言传身教。田奇镌对他说:“来所里做事,既不能升官,又不能发财。你如果想升官发财,请不要来……你愿意来,一定得干完三年。三年以后你如果还能干下去,我劝你这一辈子就干下去,不要改行了……”廖士范抱定从一而终的决心和信念,从此带上地质锤、放大镜、罗盘地质三大宝,长期奋战在湘滇川赣黔等省野外第一线。
在湖南调查所,廖士范从技佐做起,先后在湖南湘潭、宁乡、湘西开展煤矿、白钨矿的找矿勘查,提交的湖南湘潭煤矿勘探报告,是解放前为数不多的勘探地质资料。多年来,在湘滇川赣黔,他先后开展了煤矿、铁矿、铅锌矿、磷矿、铝土矿等多个矿种的普查勘探工作,逐渐成长为我国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的地质专家。
为人耿直,性格直率,敢讲真话,突破洋权威
廖士范有个外号“廖大炮”,他为人耿直,性格直率,敢讲真话,也得罪了不少的人。但他常说,科学工作者既应追求真理,还应坚持真理,不能知难而退,更不能讲假话,逢迎领导,否则误国殃民,害人害己。
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在贵州盛行,要说真话风险很大。当时有人向省委上报,说黔北发现了大铁矿,矿石储量达100多亿吨,想在贵州建第二“鞍钢”。省里要地质局组织技术力量复查。局里安排廖士范等人员对“鸭溪铁矿”、“绥阳铁矿”进行调查。廖士范等人实地考察后发现,所谓“大铁矿”,只是含铁绿泥石在地表风化的一层褐铁矿薄层,不过几十厘米,连续性也不好,无工业价值。如果上马,浪费不堪设想。廖士范及时将调查情况向省局做了汇报,冒着风险毅然把“大铁矿”否定了。虽然“黔北铁矿远景储量120亿吨,其中工业储量60亿吨”的新闻已经播出,有关领导由于听进了廖士范等人的意见,“大铁矿”终于没有上马。
廖士范敢讲真话的例子有很多。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一般科技工作者多是言听计从,不敢怠慢,更不要说推翻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可廖士范以科学的求实精神和勇气,几次推翻了前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
1955年初,廖士范在北京开会,一位分队技术负责人陪伴苏联专家库尔沙柯夫去云南昆阳磷矿踏勘,设计了勘探方案,要打一万多米钻探。时任大队长提醒廖士范,作为技术负责人,万一出了问题,他还是要负责任的。廖士范仔细看了设计,并到野外踏勘。出乎他意料,这个方案竟是一个大大的错误。他勘查后发现,磷矿层倾角达30多度,是顺坡倾斜的,倾斜方向有几条流水沟,把磷矿层的顶板剥蚀出来了,只要沿这几条流水沟打浅井,就可以代替许多钻孔钻探了。而且勘探质量可靠,只是储量计算稍微复杂一些。于是他决定推翻苏联专家的设计方案,把自己勘查设计的方案报西南地质局。可是报告却石沉大海,没有音信。一个月过去了,大队长问廖士范怎么办,有把握没有?他毫不含糊:“有把握!”大队长斩钉截铁地说:“你如果有把握,我们就按你的设计方案办!万一出了问题,坐牢,我们二人一同去。”就这样,苏联专家的方案推翻了。结果,按廖的方案,经费节约了,质量提高了,最后受到了原地质部、国家储委的好评。后来回想起来,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果敢和勇气啊!
1957~1958年,当时按照苏联引进来的规范规定,每一件铝土矿基本项目要分析九个项目,化验工作量很大,花钱、费时,要几个月才能出化验结果。为了多快好省地找到铝土矿,短期内交出储量勘查报告,如何解决铝土矿不能及时评价的化验问题?廖士范最终决定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破除规范上不合理的要求,改为分析4个项目,其余的项目改在组合样中分析。虽然省局批复苏联铝土矿勘探规范不能擅自改动,但廖先生仍然坚持。万一错了,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廖士范的方案是成功的,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还及时提交了勘探报告,较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他的铝土矿勘探方案,后来在全国推广,还写进了中国自己的铝土矿勘探规范,沿用至今。
辗转湖南、江西、云南、四川、贵州,远赴越南,成果丰硕
1957~1958年,廖士范任贵州地质局修文铝土矿地质队技术负责,负责黔中铝土矿普查。1956年,正值贵州云雾山勘探铝土矿失败,地质部正要向国家计委报告,准备取消在贵州建立贵州铝厂的项目时,廖士范临危受命,要求在黔中地区找寻铝土矿,提交勘探300万吨铝土矿储量。廖士范不负重托,从1957年初到1958年6月,仅用了一年半时间迅速从普查到勘探,提交了2000万吨的大型铝土矿矿石储量,提交共生的1900万吨超大型优质耐火黏土矿储量。这就是现在贵州铝厂正在开采的闻名全国的贵州修文小山坝铝土矿。当年年底,提交了黔中修文、清镇、织金、开阳、息烽等县外围2亿吨远景储量的普查报告。地质部派工作组到贵州修文实地核实后,1958年12月,决定在贵州召开全国铝土矿现场会议,推广廖士范多快好省普查勘探铝土矿经验。这是他事业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用自己的才智、胆识,为国家地质找矿作出贡献,取得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贵州铝厂项目由此获得新生。
1959~1961年,国家派廖士范外援越南,为越南作矿产普查勘探工作。廖士范任援越地质中心组技术负责人,负责越南北部铁矿、铝土矿、煤矿、铜镍矿普查勘探,提交了煤、铁、油页岩、铝、铜镍、硫铁矿等7份高质量普查、勘探报告。1961年1月回国时,他获得越南民主共和国国家主席胡志明和总理范文同授予的勋章。
回国后的廖士范任贵州省地矿局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继续从事他热爱的地质勘查及科研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从上世纪50年代期至90年代,几十年来,廖士范先后负责湘赣交界泥盆纪沉积鲕铁矿的普查、勘探;负责滇中昆阳群中铁矿普查,滇东北、川西南会东的铅锌矿普查;负责勘探超大型昆阳磷矿,普查评价云南易门、安宁等县的铁矿;先后承担了1:100万昆明幅图幅的编制;负责贵州开阳磷矿、务川汞矿、黔中铝土矿等勘探技术指导工作;负责开展中国震旦纪冰川沉积研究以及贵州西部沉积改造菱铁矿研究;参加《中国矿床》中的《中国铝土矿床》撰写;主持承担中国铝土矿主要类型成因、找矿方向的研究。
他先后任西南地质局昆明大队(507队)副大队长兼技术负责、贵州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局技术顾问;成果获原地质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贵州省政府四等奖,国家科技二等奖,图书一等奖;获全国地质系统地矿部授予的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地质工作者荣誉。
笔耕不辍,勤于著述。勉励学子和儿女在人生的道路上立功、立德、立言
跟随廖士范导师,他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是:笔耕不辍,勤于著述。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他始终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每完成一个区域或一个矿种,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记录新的见解、认识。
几十年来,他写过铁矿、铝土矿、地层、构造、古冰川等方面的学术论文80篇,其中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论文43多篇,学术专著6部;完成编写勘探报告6份、矿产普查报告11份;翻译学术著作2篇,共6万多字。
进入耄耋之年的廖老仍然继续著书立说,80岁时,他开始撰写自传,几十年风雨沧桑的情愫从他笔尖流露。他说要将自己从事地质工作的心得告诉世人,也勉励学子和儿女在人生的道路上立功、立德、立言。
廖老一生胸襟宽广,磊落光明。他为六个儿女的取名表达了他的期望和价值追求。两个女儿名为书正、书端,希望她们今后为人做事“端端正正”。四个儿子分别为:书钢(钢铁)、书铁(铁矿)、书铝(铝土矿)、书黔(从中南到西南入黔),“钢、铁、铝、黔”,寓意深刻。
廖士范事业有成,还得益于家庭和睦,相互支持。年轻时的他走南闯北,奔波于崇山峻岭,风餐露宿,顾不上家,贤妻默默地担起家庭重任。妻子也因此坚决反对子女学地质。可是由于受父亲影响,子女们对于学地质都抱很深的感情,乐此不疲。老四、老六在一年内考上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和冶金系,二女儿和女婿也都学地质。
至今,在他的家里,仍存放着他几十年前走南闯北留下的珍贵记录,整整一书柜,码得整整齐齐,那是他从一本本合页夹记满后线装的“原始资料”,目录、页码、注释等一应俱全,内容清晰。这些第一手资料详尽地记录着他每天的野外工作、心得体会……文字、数据、素描图记录有序、清晰可辨,一份份珍贵的地质“文物”,记录了他们那一代地质学者不畏艰辛、发愤图强、立志将祖国的宝藏早日发掘出来的心路历程。这是一座资源丰厚的“金山”,沿着他的足迹,后人将在这“金山”上,继续探索发掘更多更丰富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