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中东部找煤突破的重要靶区
——访福建煤田局总工程师陈泉霖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林明辉
发布时间:2013-12-05
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高且逐年上升,但煤炭资源供应普遍严重不足。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日前,福建省煤田地质局总工程师陈泉霖对记者提出了缓解之道:加强红层下、火山岩下、推覆体下、滑覆体下的找煤部署和系统研究。
几十年的找煤实践形成“四下”找煤理论
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陈泉霖以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几十年来的找煤实践进行了说明:
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福建开展找煤工作以来,福建煤田局查明全省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闽西南东、中、西3个条带上,累计提交煤炭资源储量12.71亿吨,初步形成了福建找煤的地质理论,即:福建的主要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的童子岩组,滑脱构造研究是福建找煤的主要方向。经过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后,福建的煤系地层支离破碎,整个构造非常复杂,找煤难度堪称中国之最。
依据这一认识,福建煤田局确定了找煤的主攻方向,即瞄准缓倾斜断层下。在随后的找煤实践中,认识进一步深化,总结出福建找煤的主要靶区应集中在红层下、火山岩下和推覆体下的“三下”找煤理论。
陈泉霖介绍,近年来,随着大功率大地音频可控源等物探仪器的应用,福建煤田局对主要煤系地层的埋藏深度和厚度把握得也愈加准确,对断层的描述也更加接近赋存实际,关于找煤靶区的认识也得到进一步拓展,由原来的“三下”找煤发展为加上滑覆体下的“四下”找煤。研究还发现,滑覆体下找煤的潜力更大。
在这些新理论、新认识的指导下,福建煤田局在进入新世纪后,找煤突破呈现出此起彼伏的喜人景象:
“十五”期间,福建煤田局累计找煤1.5亿吨。
“十一五”期间,全局找煤再创新辉煌,累计新增煤炭资源储量3.2亿吨。其中,在东部带的火山岩下,在前人认为没有煤炭资源的尤溪剑溪矿区,探明煤炭资源2000多万吨。在中部龙岩红层下3平方公里的仁盘矿区,探明煤炭资源2700万吨。火山岩下的吕凤矿区,探明煤炭资源3500万吨。在大田推覆体下,还找到煤炭资源1500万吨。在西部的红层下清流瑶上矿区,探明煤炭资源2500万吨。
“十二五”开局两年来,通过加强滑脱构造理论的研究,在滑覆体下共找到3个大于5000万吨的煤炭资源新基地。其中,东门地探明煤炭资源6885万吨、内林探明煤炭资源6000万吨、悠远探明煤炭资源5350万吨。
“这些实践成果证明,‘四下’是福建煤炭资源的主要赋存区,也是找煤的主要靶区。”陈泉霖说。
“四下”找煤理论适用我国中东部煤炭资源重要赋存区,还须进一步深化
为了改变福建煤炭“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煤田局原总工程师王文杰开展了滑脱理论研究,福建地勘局总工程师陶建华和煤田局有关技术人员开展了推覆构造理论研究,在中部大田矿区的老地层下找到了许多煤炭资源。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钻探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福建煤田局的地质技术人员对以上两种理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发现无论是滑脱构造理论,还是推覆构造理论,在对有关矿区的解释中都存在相当局限。于是,他们大胆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在两种构造外还存在滑覆构造,这是一种滑覆断层加滑覆体的新构造,其下的找煤空间更大。
应用这一理论做指导,近两年,福建煤田局在内林、悠远、东门地3个矿区取得了重大突破,累计探明煤炭资源储量1.8亿吨。其中,内林矿区仅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6000万吨,预估远景资源量在1亿吨以上。
陈泉霖认为,这一认识对我国中东部的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乃至东北等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中东部的几个省,其煤系地层具有和福建类似的地质构造。因此,“四下”也是我国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赋存的主要空间。
“如果将福建的煤系地层比喻为一个摔碎的盘子,那么,整个中国中东部的煤系地层就像一个更大的碎盘子。不仅如此,整个中东部地区还具有煤炭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共性。因此,加强‘四下’找煤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陈泉霖说。
不仅如此,陈泉霖表示,这些理论对在福建实现金属矿产的突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在煤系地层与石灰岩间,以及煤系地层下,还存在一条金、银、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带,在实现找煤突破的同时,还能实现金属矿产勘查的突破。
陈泉霖坦承,福建的找煤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同为红层和火山岩地区,为什么有的红层和火山岩下能找到煤、有的找不到煤?这两类地层内的煤系地层如何沉积?沉积环境怎样?对于推覆构造和滑覆构造,其推覆体除了老地层、岩浆岩外还有哪些?内部动力学模型是什么?其成因机制如何?推覆、滑覆次数有多少?它们是如何叠加的?煤和金属矿产赋存的关系以及推覆断层、滑覆断层如何确定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加强综合研究,丰富“四下”找煤理论
陈泉霖认为,缓解中东部煤炭资源供需矛盾,目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系统理论研究和钻探验证工作力度:
一是搭建研究平台。福建煤田地质局先后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及地质力学所、中国地质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四下”找煤研究,但因受投入能力、人才队伍和科研手段等因素的制约,离全面系统解决相关问题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应以已有的研究平台为基础,设立国家级或部级实验室,对“四下”找煤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二是加大基础工作力度。从目前情况看,福建煤炭赋存区具有山体切割陡、植被覆盖厚的特点,受技术手段、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原有地质填图对现在找煤工作的指导效率已大大降低。因此,有必要利用最新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新一轮系统的地质填图工作。同时,要针对典型矿区开展系统的物探工作,如物性、物探信息解译等基础研究。
三是加大钻探验证工作的力度。在找煤工作部署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矿区,结合“四下”找煤理论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摸清金属矿产赋存规律等,增加钻孔密度和深度,加大钻探验证工作的力度。
四是加大比对研究。除对福建区已实现突破的几大矿区开展构造、成矿条件、机理等进行比对研究外,还应将江西、湖南、安徽等省已实现找煤突破的“四下”矿区,同福建的“四下”煤矿区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形成指导我国中东部地区“四下”找煤的系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