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专家齐聚成都为防灾减灾献策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罗会江 周江陵 发布时间:2013-12-03
  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日前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110多家单位的240多名代表就共同关注的地灾防治工作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据了解,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全国地灾防治工作在法规制度建设、人力物力投入、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重大进展,防治成效十分显著。特别是在经费投入方面,2009年中央财政设立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目前,全国年度总投入资金超过200亿元,各地实施重大隐患治理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配套防治工作达数万处。通过开展地灾防治工作,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尤其是今年1月~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1747起地灾,避免人员伤亡18.7万人。专家认为,这些年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提高地灾防治行业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流会上,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副主任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防治行业协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许强,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葛文斌分别做了《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汶川地震长期效应与防灾对策》、《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解析》的学术报告。部分单位的技术骨干还交流了《八里沟泥石流危害分析与防治对策》等8个学术专题。此次参加会议的代表都是地灾治理的行家里手,其中不乏出色完成了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舟曲泥石流灾区等重灾区重大防治工程的专业技术人员。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崔瑛表示,我国在40余年大规模的地灾工程防治过程中锻炼了专业技术队伍,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三峡库区的地灾防治、汶川地震灾区的地灾防治中集中攻克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摸索总结出了一套复杂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下实施防治工作的有效做法,这些都是地灾防治工程领域的宝贵财富,交流和推广这些经验做法对提升防治工程质量、发挥施治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完善地灾防御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会议期间,主办单位还安排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汶川地震灾区重大地灾治理工程现场。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总工程师钱江澎讲解了牛圈沟、红椿沟、烧房沟等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发源基理、特点和治理思路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