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是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2013年地质大调查项目——新疆回风口地区锑金多金属远景调查野外项目工区所在地。该区位于新疆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北缘,西昆仑山南麓,平均海拔5200米。区内气候恶劣,通行条件极差,是公认的世界屋脊、不毛之地。但就是在这荒无人烟的广袤高原上,孕育着一条著名的低温热液型锑、汞成矿带——拉竹龙——冬银山锑汞成矿带。
该成矿带中孕藏着大量的锑矿资源,中、小型矿点很多,但由于环境恶劣、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缺乏地质依据,各个单一的锑矿点都没有形成规模开采。新疆回风口地区锑金多金属资源远景调查项目旨在通过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遥感地质解译、异常提取和矿产地质调查,查明锑、金矿的区域控矿地质条件;结合地物化遥和矿产资料,圈定矿化有利地段和物化探异常,开展异常查证工作。目标是扩大已有的矿点规模,新发现矿产地,对本区锑、金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做出评价,为新疆地质勘查规划、地方矿业经济发展提供建议和依据。
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支持下,2013年5月~9月,成都综合所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中心一批以80后为主力的青年地质组远赴新疆民丰县,历时四个月,克服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交通环境,圆满地完成了野外工作任务,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高海拔的工作区
拉竹龙冬银山锑汞成矿带是新疆回风口地区锑金多金属远景调查项目的一个重要矿点调查区,海拔高度达5800米,区内氧气稀薄,气压极低,昼夜温差大。年轻人身体好,底子厚,自我修复快,高原反映应该不难克服,出发前项目组开展了阶梯式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每位队员都做好了充分的心里准备。但工作并没有当初预计的那般顺利,很多队员一踏进工作区就出现胸闷气喘、嘴唇干裂、头晕脑胀等症状。
不能因为个人身体原因而耽误工作进程。为了按期顺利开展工作,队员们相互配合,采取由易而难、逐步加大工作强度的方式,慢慢地适应了高海拔的作业环境。
队员们将营地安扎在海拔5200米的雪山上,这里荒无人烟,没有电话和手机信号,夜晚最低温度零下20多度。由于工作区距离驻地较远,生活用品补给困难,队员们只能靠压缩饼干和泡面等不易变质的食品维持生活。因为没有手机信号,队员之间仅能通过对讲机和卫星电话联系,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极端的恶劣气候 西昆仑山上天气变化无常,正午过后,几乎每天都会有狂风,飞沙走石,即使是6、7月份,山上也会出现冰雹和暴雪天气。一场20分钟的突然降雪过后,路面的车辙印会被完全覆盖,给车辆回营地或者出行取水带来极大的风险,在雪地行车,陷车的几率也会增大好几倍。
在这么高海拔和恶劣的工作区,每前进一步都困难重重。为了按时完成工作实物量,队员们每天踏着霜冻,背上干粮出发,行走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前行,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晚上踏着星光、雪光,穿着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背着近百斤重的样品和地质资料返回营地帐篷。白天进行观察记录,分层采集样品,晚上借助昏暗的烛光整理资料。
险阻的交通环境 从山下民丰县城进入工作区,仅有一条简易的山路通行,全程320km要经过戈壁、沙漠、沼泽、河流、草甸、雪地、山谷,距离不远,海拔却要从1600米爬升到5200米。区内河流路段很多,在一段长达17km的河流路段,可能还没有走到安全的高地,路基就会被暴涨的河水冲毁,造成车辆和人员被困。遇到雨雪天气,陷车和打滑时常发生,使得这条仅有的工作通道特别难走。
工作区内绝大多数地区无法通车,高原草甸路段险车事故成了队员们行进途中的家常便饭。由于草甸下往往有暗冰和暗河,往往早晚冰冻的时候能够通行,午后经过太阳暴晒,地表变化不大,但地下土质变软、含水,成为了车辆的隐形杀手。

取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在4个月的野外工作时间里,项目组克服了高海拔、缺氧、低温、陷车、暴雪、强光、狂风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共完成了1:5万水系沉积物采样工作1671平方千米;1:5万遥感解译1671平方千米;1:5千剖面测制22千米,1:2千剖面精测2千米,1:1万土壤剖面测量4千米,1:1万矿产地质填图9平方千米,槽探500立方米,安全顺利地完成了2013年设计工作量,新发现矿(化)点1处,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新发现的枯水湖锑矿(化)点地表及探槽揭露均发现2~3条石英—辉锑矿脉,呈透镜状断续延伸,其矿化特征与区域成矿特征一致,通过后续重点检查工作,有望进一步扩大矿点规模。
四个月的野外工作安全顺利地结束,队员们带着一手的野外地质数据和典型样品,踏上归途。在这里,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河沟,他们记录下了一个个地质现象,也记录下了年轻的地质人坚韧、坚持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野外工作的日子是艰苦的,但是在队员们的心中,地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一个永不终结的人生旅程。正如项目组高挂在营地帐篷中的格言 “勇士面前无险路,身临绝顶我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