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人员提出

重视硅/钙界面对铅锌矿床控矿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 艳 徐丛荣 曹瑞欣 发布时间:2013-10-14
  中国地质调查局叶天竺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长青等通过一系列研究提出,要重视硅/钙界面对铅锌矿床的控矿找矿研究。

  最近几年,随着危机矿山深部找矿工作的深入,中国铅锌矿床找矿工作取得较大的进展。通过铅锌矿床的勘查规律总结发现,许多铅锌矿床的形成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张长青、叶天竺等通过对国内外一些代表性矿床的对比分析认为,不同成因的矿床都可具有同一种控矿因素——硅/钙界面。

  硅/钙界面是指含硅酸盐的岩石与含碳酸盐的岩石之间形成的岩性界面。它既是岩石物理条件变化界面,又是地球化学条件变化界面,往往直接控制着铅锌矿体的定位。研究人员发现,硅/钙界面可划分为侵入接触界面、火山—沉积界面、沉积界面等3种组合方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还原性的碳酸盐岩环境易于铅锌矿化的形成,硅质界面往往构成铅锌元素进一步发生迁移的隔挡层。

  “硅/钙界面对所有类型铅锌矿的成矿均具重要意义,又对铅锌矿成因类型的划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研究人员指出,“作为一种地质体的不连续界面或者不同地质体的分界面,硅/钙界面在影响铅锌矿体定位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火山岩型矿床,火山喷气是导致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火山碎屑岩往往构成矿体的直接围岩,火山岩的岩性、岩相接触带,以及酸性或基性火山岩与上覆沉积岩的界面,往往是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其中,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多构成硅/钙界面,矿体往往定位于硅/钙界面之下的火山岩系中。

  对于与盆地流体有关的铅锌矿床,含矿流体在沉积盆地中的运移、沉淀是矿床形成的关键因素,容矿岩石多以碳酸盐岩为主,矿体定位明显受到岩性(碳酸盐岩)和岩相(不整合面、岩性界面、断层面等)界面的控制;其中,碳酸盐岩与上覆细碎屑岩之间形成了硅/钙界面,矿体往往定位于界面之下的碳酸盐岩岩系中。

  对于沉积变质型矿床,海底热液喷流是成矿的主因,控制矿体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盆地的存在及导致流体上升的同生断层的存在,矿体往往定位于碳酸盐岩与砂页岩形成的硅/钙界面附近。

  对于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床,岩浆活动是矿床形成的主因,中—酸性岩体的内外接触带是矿体产出的有利部位,而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界面,尤其是岩体与碳酸盐岩之间形成的硅/钙界面,是矽卡岩型矿体定位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