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区1∶25万和重要成矿带 1∶5万化探扫面技术研制与示范”取得丰富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局地科院物化探所
作者:王路阔
发布时间:2013-10-10
“草原区1∶25万和重要成矿带1∶5万化探扫面技术研制与示范”项目是中国地调局设立的工作项目,以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川西北草原区、北山地区以及东天山地区为方法技术研究区,开展方法技术研究及实验示范工作。
项目实施两年来,广泛收集研究区的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川西北草原区、东天山成矿带元素迁移和富集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北山地区次级景观变化特点及其对元素分布规律的影响,完成了年度任务,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果,顺利通过结题验收。
制定川西北草原区以水系沉积物测量为主、土壤测量为辅的1∶25万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即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本采样密度为1点/km2,采样粒级为-10~+60目;在地势平缓、水系不发育的地区可采用土壤测量,基本采样密度为2点/km2,采样粒级为-10~+60目,采样介质为残坡积物。
根据土屋铜矿试验区的研究结果,东天山地区1∶5万化探方法技术应以土壤测量为主,水系沉积物测量为辅。土壤测量采样粒级-4~+20目,采样部位为基岩上部风化碎石层,采样密度8点/km2以上;水系沉积物测量采样粒级-4~+20目,采样密度4-8点/km2。
北山成矿带地区,在金窝子隐伏金矿和公婆泉铜矿区开展了1∶5万地球化学勘查试验,初步证明了在北山干旱戈壁地区地球化学勘查的有效性;地气溶胶和植物测量两种方法技术在覆盖层厚度30米以内能较好地揭示铅、锌和银等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