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高原上的绿色勘查之路

——来自青海省的矿产资源勘查报告(上)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于德福 王丽华 发布时间:2013-10-09
  编者按

  青藏专项实施以来,青海省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东昆仑黄金、祁漫塔格铅锌矿、柴达木油气和钾盐等为代表的九大矿产资源基地。这些基地,将成为青海经济发展的高地,拉动全省进入跨越式发展快车道。但与此同时,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生态环境也极其脆弱,资源开发与环境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打造新的经济引擎中,如何实现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青海面临的现实课题。

  现实的考验面前,青海省如何化解矛盾,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环境保护双赢?本报记者从不同角度,对青海的矿产勘查活动进行了透视。


  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化

  玉树,美丽的不止是她的名字。这里既是三江源地区,也是青海实现找矿突破战略目标的重点地区。在这里,共划定了3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5个重点勘查区和一个规划勘查区。

  但是,在2010年4月这里发生地震后,青海就将玉树矿产勘查项目全部叫停,直到今年才逐步放开。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给受伤的玉树生态一个自然修复期。

  决策体现了管理层的责任,凸显出青海关于矿产勘查的理念:“对生态环境的扰动一定要最小化”。

  采访中记者发现,为真正将这一理念落实在矿产勘查活动中,青海省政府在细微之处下功夫的事例俯拾皆是:

  根据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在进行全省矿产勘查规划中,就根据不同的保护级别分别划定禁止勘查区、限制勘查区、允许勘查区和重点勘查区。其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为禁止勘查区,即使矿产勘查前景再好也不设立任何矿产勘查项目。

  比如,对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青海省明确要求,所有勘查单位在编制勘查设立方案时,要对工作区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勘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预测及保护措施单独成章,提交相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生态环境评价不过关,项目一律取消。所有地质勘查项目,必须单独编制重型工程施工设计方案。省主管部门在审查设计时,尽量将重型工程量压缩到最小;施工单位在进驻工作区前签定的施工合同中,都有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如在进行探矿工程、修路时,要尽量保留、保护好原有的植被,营地建设尽量避免破坏植被,车辆沿固定路线行驶等。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根据矿产勘查工作逐年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现实,进一步明确提出:对当地政府支持、群众理解,不在保护区的矿产勘查项目,可正常有序地开展;对当地政府不同意、群众反对,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矿产勘查项目,必须立即叫停。按照这一指示,省国土资源厅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所有地质勘查项目进行再次梳理,决定对省财政出资的9个项目和国家出资的1个项目暂缓执行,同时撤销了1个项目。  此外,为落实好生态环保的理念,省委、省政府几年来共安排3.2亿元对省内地勘单位配备了一流的设备,用先进装备去降低重型工程的投入量。如全液压自行走钻机的引进,就大大减少了勘查工程修路、建机台的工程量。

  对省外勘查单位,青海省在市场化选择中坚持从严从优的原则。凡进入青海从事矿产勘查工作的单位,必须具有国土资源部颁发的甲级勘查资质,具有从事国家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质勘查工作能力,还要具有国家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在生态保护方面具有经验。

  理念指引方向,细节决定成败。青海在矿产勘查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细微处入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长此以往,营造出的必然是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美好未来。

  藏族同胞竖起拇指喊“得毛”

  在青海省曲麻莱县扎开陇巴金矿预查项目工地,记者发现,项目承担单位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的野外地质队员,居然用上了考古工具——洛阳铲。

  记者很惊讶:“难道你们要在这里进行考古作业吗?”

  项目负责人对一脸疑惑的记者说,他们是在取土壤样品。

  原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降到最小”的绿色勘查理念后,省核工业地质局立即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对勘查的各环节进行了细致分析,寻找降低环境扰动的勘查办法。用洛阳铲代替挖槽或坑取土壤样,就是他们找到的办法之一。

  “如果用传统的开挖办法取土壤样,最小也要在地面形成几十平方厘米的坑,而且这还没算上挖出的土要压覆旁边植被的情况。改用洛阳铲后,我们取一个样,在地面只留下一个洞。”项目负责人解释。

  可别小看了这个小小的改动。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专家告诉记者,取土壤样是矿产勘查项目最基础的工作。一个稍具规模的矿产勘查项目,往往要取上千个土壤样品。这样算下来,小小洛阳铲创造出的环境效益,该是多么的可观!

  在青海采访期间,记者发现,类似这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自我加压的做法,已成为各勘查单位的自觉选择:

  ——严格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自觉执行“三同时”原则,即在项目部署、设计、实施时,同时部署、设计、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

  ——主动与项目所在地政府、群众共同商讨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在项目批准后,地勘单位即到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备案,递交开工申请。在县、乡领导的支持和陪同下,和项目区村委和牧民群众共同商量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的措施,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再进场。项目实施中,逐月向主管部门报告生产进度、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

  ——主管单位将生态环境保护、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到项目组绩效考核,定期到项目组检查落实情况。项目组槽探施工后及时做好回填和植被恢复工作,利用牧民废弃的庄廓地修建专门的旱厕,生活垃圾焚烧后掩埋。施工期间,自觉遵守藏胞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对重型工程进行全程环保监控。勘查单位施工前主动到所在地向国土主管部门报告施工方案,项目组及时与项目区所在村委、牧民沟通,并就槽探施工后植被恢复、占用草山赔偿等达成共识。设计时,在技术要求许可范围内尽量将工程布置在山脊基岩裸露位置。施工结束后,严格执行槽探回填、植被移植等操作规程。

  ——自觉履行民族团结责任,以施工一地、便民一方为理念,尽可能为项目所在地藏胞提供方便和帮助。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努力,赢得了好口碑。

  在勘查区听到的一个个民族团结的真实故事,时刻感动着记者:扎开陇巴金矿预查项目工地,项目组被当地淳朴的牧民隆重地请进了自己的冬窝子,热情献上奶茶、酥油和风干牛肉……在玉树卡隆矿区,每当重型施工设备需要搬家时,装卸现场总会自发拥上来许多藏胞,他们一边帮助装运机械,一边对矿产勘查工地竖起了大拇指,一声声“得毛(藏语好的意思)”在青藏高原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