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中南地区重点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获重要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 发布时间:2013-09-30
  日前,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完成的中南地区3个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南岭成矿带、湘西-鄂西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西段))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审查。其中,湘西-鄂西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南岭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西段)项目成果报告被评为良好。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上述项目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目标任务,提交的成果报告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较全面的反映了项目的主要进展和成果,为成矿带后续地质矿产调查工作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湘西-鄂西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在研究区内划分出11种含矿沉积建造,系统总结了各建造的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在周家溪群中新发现斑脱岩层,并获得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42Ma。对黄陵地区新元古代侵入岩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它们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的岛弧或大陆边缘环境。厘定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格局,划分出2个一级、7个二级和17个三级构造单元,初步建立了研究区构造格架;提出加里东运动在雪峰山地区表现为陆内造山;燕山期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体制转换,形成了多向汇聚构造体系,主要表现为雪峰山-鄂西-川东地区形成NE向弧形薄皮滑脱逆冲推覆构造,大巴山-大洪山地区形成NW向弧形薄皮滑脱构造;喜山期主要表现为由南向北的逆冲推覆,形成一系列宽缓褶皱和逆冲断裂,并以推覆体或“飞来峰”的形式逆掩于白垩纪红层之上。提出黄陵地块与神农架地块间存在北北东向的新元古代古构造结合带的观点,并认为加里东及印支-燕山期造山事件使该构造带活化、成矿流体沿古构造薄弱带的迁移是鄂西-湘西Pb-Zn成矿带形成的主导因素。

  南岭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在研究区内划分出9种含矿沉积建造,系统总结了各建造的特征、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重点分析总结了泥盆纪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对含锡碳酸盐岩建造和碎屑岩建造的制约作用;编制了主要地质时代岩相古地理图。指出南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存在东西差异,东段为A型花岗岩,西段属S型花岗岩,提出“短期的地幔柱活动+长时限的俯冲”的成因模式;早古生代岩浆岩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460~425Ma,花岗岩中普遍发育镁铁质微粒包体、岩石化学组分复杂,其源区具有多样性;早中生代花岗岩形成时代主要集中于200~245Ma,大多数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属后造山作用的产物,是在陆壳加厚叠置的背景下主要由变泥质岩源区部分熔融所形成;165~150Ma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岭系列”花岗岩,并根据花岗岩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将该期花岗岩划分为铜铅锌、锡、钨、铌钽成矿花岗岩四种类型。探讨了南岭地区东西向、近南北向两大弧形构造带的时代归属及构造盆地与穹窿的成因,认为东西向弧形构造带属印支期构造,近南北向弧形构造带属燕山早期构造,弧形特征与这两期构造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不均匀的滑移运动相关,印支期串珠状穹窿、串珠状构造盆地的呈现,是遭受到燕山早期褶皱叠加作用的结果,而由叠加褶皱作用形成的穹窿构造是本区侵入岩体的主要控制构造;厘定了研究区大地构造格局,划分出2个一级、7个二级和11个三级构造单元;系统总结了区域控岩控矿构造特征,重点对南-昆褶断带、钦杭结合带控岩控矿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

  钦杭成矿带(西段)基础地质综合研究,指出中-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集中在~1000Ma、860~820Ma和820~740Ma三个时段,认为它们是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汇聚过程中不同时段的产物,分别对应于板块俯冲阶段(1050~820Ma)、后碰撞阶段(820~800Ma)、后造山-裂解阶段(785~630Ma);早古生代岩浆岩与加里东期华南板块陆内造山运动有关,其发育时代主要集中于460~420Ma间,是扬子与华夏地块间陆内挤压碰撞环境下沿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构造薄弱带的挤压加厚重熔的产物,晚期基性侵入岩的形成标志着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和伸展作用的开始;海西-印支期侵入岩是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碰撞联合作用的产物,以湘南地区为代表的华南板块内部的花岗岩(时代集中于240~200Ma)形成于主要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影响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印支期挤压造山后的区域拉伸、走滑断裂活化作用诱发岩浆岩活动形成这些大陆弧和后造山花岗岩类,而以海南岛为代表的华南板块边缘的花岗岩类(时代集中于280~210Ma)则记录了多板块碰撞的全过程,可分为岛弧、同碰撞、后碰撞、后造山等几个阶段,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及印支地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共同作用有关;燕山期岩浆作用形成于多期板内伸展环境,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对湘东北文家市地区前青白口纪火山岩、湘东北冷家溪群(益阳-浏阳)及桂北四堡群形成的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认为前者形成于岛弧环境,后者为一套活动陆缘浊积岩夹火山岩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扬子东南缘北东-北东东巨型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构造混杂岩带。确定研究区大地构造格架主要由扬子地块、华夏地块以及二者之间的江南造山带组成,提出研究区可分为前南华纪(~820Ma)、南华纪(820~420Ma)、泥盆纪-中三叠世(420~220Ma)和晚三叠世(220~0Ma)四个大地构造演阶段,并对各阶段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总结了各阶段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此外,各项目对所在研究区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和对比研究,尤其是对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进行了清理,建立了各时代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框架;总结了各成矿带新元古代-晚中生代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建立了侵入岩年代格架和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以中南各省区编制的1:50万地质图为基础,结合最新的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科研成果,编制了各成矿带第一代1:100万或1:50万地质图、构造刚要图、成矿背景图等系列基础地质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