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获得预期成果

来源:中国地调报 作者:李立兴 发布时间:2013-09-09
  近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我国富铁矿形成机制与预测研究”项目中期总结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中国科学院资环局有关领导、项目联系专家及项目组全体成员共计8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认真听取了各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审阅了课题中期总结报告。项目中期取得一定进展:提出了5期铁矿大规模成矿动力学背景;划分出与4种铁矿类型有关的5种类型控矿系统;对沉积变质型、夕卡岩型、岩浆型以及叠加改造成因的海南石碌铁矿的铁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明了铁同位素在不同条件下的分馏机制,从而为铁同位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相关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约束;首次将辽宁弓长岭二矿区磁铁富矿的成矿时代限定在18.4亿年左右;建立了热液褐帘石和热液榍石的U-Th-Pb定年方法和磁铁矿的Re-Os同位素定年方法;建立了沉积变质型、夕卡岩型和岩浆型铁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为成矿预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会专家对项目取得的突出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各课题的工作状态和研究前景良好,研究内容设置合理,为后三年获得新的找矿突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按既定研究方案实施能够实现预定研究目标。同时,专家组对项目后三年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提出了建议,包括研究工作中需注重思考重大地质事件与铁的成矿作用的关系,并加强国内外相似成矿背景下相似类型矿床尤其是富铁矿的对比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认识,力求在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上取得更大突破。

  会后,项目组全体成员对专家意见进行了梳理,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招崇教授要求各课题根据专家意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围绕创新点进一步聚焦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