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内蒙古工地上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为了人身安全,项目组规定各组采样时要经常保持联系,为此,一些队员有时就得到有信号的山顶上报个平安。周乃强在山顶上给家人打电话时手机被风吹掉,滑落到山下,家里人就不停地打电话,直到了解了实情才放心。
2011年,该队承担了内蒙古3幅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总面积达1024平方千米。这是该队首次在内蒙古承担区域矿产地质调查项目,计划分3年完成。
2012年,该队在内蒙古的主要工作任务为化探取样。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周乃强等20余人在项目负责人孔庆波的带领下,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共取样品6000余个,完成1∶5万地质填图2幅。
今年以来,该队已完成1∶1万土壤取样20多平方千米(共40平方千米);完成1∶1万地质填图,总面积40平方千米;完成1∶1万地面高精度磁法30平方千米。全部工作预计今年底完成。
区域矿产地质调查与其它地质工作相比较,具有点线多长、高度流动、分散作业的特点,而且地质调查野外作业大多是在人烟稀少、交通和通信不便、地理和气象条件极为复杂的地区……这么恶劣的工作条件,时刻在考验着年轻的地质队员们。
该队承担的内蒙古项目包括同兴、二八地、前敖包河三地,地形条件各异。前两处山陡林密,后一处略显荒凉。按照惯例来说,荒凉的山丘路好走,取样能相对容易些,但草原地表覆盖却很严重。尤其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取样又需采集母指层的岩屑。技术员们要挖一个很深的坑才能到达母指层,常常是整根铁锹都“扎根”于土里,最深时达到1.5米。这还不算,当地老百姓对地质工作不熟悉,放牧时看到技术员挖坑取样还以为是寻宝都要来看看,得知是地质调查,他们又督促着技术员把坑回填。草原上经常有牛、羊、马群经过,技术员们总是这边取好样,那边就认真回填,末了还会上去把土踩实。
同兴、二八地的工作区是在密林里,山高坡陡。技术员夏灵鑫爬一个相对高差400米的山坡,采集2个样品需要用时3小时。他身高1.84米,体格健硕,年龄20岁刚出头。他说,这山上的植被很奇怪,远处看以为是草,近了才发现是比自己还高的“草丛”,密度和公路隔离带的“树丛”差不多,基本上只有狼才进得去。“样是好取些,就是路太难走了。”夏灵鑫说。
内蒙古的天气变化快。项目组进入工作区时还是7月份的大热天,赤峰的白天气温在35℃~36℃,可谓骄阳似火,烤在人身上火辣辣的。项目组每人每平方千米要取6个~8个样品,还要用两个筛子筛出母指岩屑,工作强度很大。尤其在较为荒凉的前敖包,基本上没有遮荫处,作业全部暴露在太阳之下。工人们常常是擦一下脸,手上就有一层白白的东西。大家分析,那是出汗蒸发后留下的盐分。不少人也因此出现了紫外线过敏反应,脸上、手上常常起小疹,奇痒无止。技术员张津浩紫外线过敏很严重,无奈之下,他把运动帽剪出3个窟窿,分别是2只眼睛和1个嘴巴,然后用运动帽整个把脸盖住。那形象俨然就是一名“恐怖分子”,当然也吓到过几位路过的当地牧人。
到了9月,赤峰气温骤降,从36℃降至零下,雨雪、冰雹也纷至沓来,此时采样工作也进入了补点期。在图上虽然只显示几个点,可实际走起来却都是坡最陡林最密的难行之处。技术员周乃强为了轻便爬山,就只带了一瓶矿泉水。谁知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要穿越无数个障碍,身上的一瓶水明显不够用了,他就把雪装到瓶子里,融水来喝。问他感觉,周乃强就一个字:“凉!”说完他笑了笑,补了一句:“牙有点受不了。”
技术员行走在野外,经常会碰到野生动物,遇到最多的就是鹿。可有时候,也能让你遇到棘手的动物,比如狼、马蜂等。项目负责人孔庆波就曾整条右手臂突然肿起来,刚开始还以为是痛风,后来才知道是跟马蜂“亲密”接触了。
这样的辛苦到了补样工作期,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天气冷了,毒虫猛兽少了,可补点位置都隐藏在各个山顶的难觅之处,进山就变得异常困难。技术员们有时望着密实的“丛林”直发憷,打电话给跑另一条线的孔庆波汇报说无路可走,本想可以就此弃点。谁知,孔庆波回道:“反正我是取到样了,你们看着办吧。”技术员们望着前路兴叹,可爬着爬着发现,原来再坚持一下,也是能够完成的。不仅如此,由于取样点多分散,车又少,技术员下山回程时就需要等上许久。孔庆波就曾经步行了近4个小时才到达坐车的会和地点。在他的带领下,技术员们的干劲更足了,在天气变得更冷之前,顺利结束了2012年的野外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