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凌晨,随着最后一台OBS(海底地震仪)成功打捞到回收船甲板,由中国地调局青岛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实施的“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项目数据外业采集工作圆满结束,填补了我国东部陆架海陆深部地震联合探测的空白,为进一步开展深部地震数据分析处理和解释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据项目负责人张训华研究员介绍,本次外业数据采集工作从8月3日开始,开展了海域OBS投放和陆地地震台站布置,7日凌晨进行了陆地炸药震源激发并开始了海区气枪震源激发作业,最后进行了OBS回收并顺利返航,共历时12天。三个单位的科研人员与进行陆地炸药激发和海区气枪激发合作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全力合作,克服了高温酷暑、陆地地形复杂、海上干扰多、风浪大等困难,圆满完成了本次外业数据采集任务,获得了大量来自深部的地震资料,为完成项目的研究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海陆深部探测外业数据采集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我国东部海域的海陆深部地震联合探测零的突破,实现了海洋地质工作者多年来的梦想,也实现了OBS探测工作从无到有的突破,培养和造就了一支OBS探测的科研团队,特别首次采用国际先进的多层气枪震源宽带地震激发技术,使青岛所在OBS探测资料采集技术方法上处于国内前沿;同时也探索了一条集多项目之需求、多家单位联合攻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开展地质调查研究的新途径。
据悉,“渤海-山东半岛-南黄海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项目集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黄海及邻区壳幔结构及深浅构造关系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专项、国家863计划“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渤海及邻域深部结构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响应”等四个项目的工作内容,目的在胶东和南黄海、渤海布设海陆联合深部地震探测剖面,通过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区气枪震源探测,结合层析成像,重磁等多种地球物理数据的反演与模拟,获得研究区壳幔结构特征,研究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的接触关系,探讨板块作用的构造效应及前新生代油气资源前景。
目前,该项目第一阶段工作是部署跨越渤海、山东半岛到南黄海的长达600km的海陆联测地震剖面,沿剖面所在位置布设陆地地震台站50台,海区OBS台站52台,采用陆地炸药震源和海区气枪震源激发的方式,获得深达莫霍面的地震反射和折射信息;其中,在南黄海海域首次进行了OBS探测,这对探索南黄海盆地的深部地质特征,研究深部构造对中、古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