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产业援疆寻找矿藏 不畏艰险挺进昆仑

——新疆和田东三县1∶5万航磁调查项目多支地面队伍赴昆仑山开展异常踏勘

来源:地质调查报 作者:于长春 王 艳 发布时间:2013-07-31
  西昆仑山地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资源潜力巨大。但因该区海拔较高(3000~6000米)、山势险峻、岩壁陡峭、交通困难,部分区域常年被积雪覆盖,导致此前涉足此区的勘探队伍极少,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区内多处为地质工作空白区。

  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援新疆建设,以矿业产业发展带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和华北地质勘查局共同设立了新疆和田地区东三县1∶5万航空磁测项目。项目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1∶5万航磁调查,结合地、物、化、遥等资料,划分断裂构造、圈定岩浆岩,筛选出可能的矿致局部航磁异常,进行铁、铜等多金属找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编制找矿远景预测图等相关图件,为新疆和田地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信息。通过对2012年度航遥中心获得的高精度航磁数据进行处理,项目组初步圈定航磁异常136处,这些航磁异常成为该区矿产勘查的重要突破口。

  围绕实现找矿突破这一核心目标,航遥中心和华北地勘局抽调了60多名精兵强将,组织了多支技术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地质队伍,赶赴新疆和田民丰南部西昆仑山一带,共同开展对该区优选的航磁异常的地面查证工作和部分地区的物性测量工作。

  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队员们进入该地区一段时间后遇到了不少艰险。高海拔作业、山势陡峭、无路可寻,车辆无法进入,队员们只有徒步进山,野外作业的条件极端艰苦。一天数十里山路走下来,回到营地后常常是累得饭也吃不下去。头一天的疲乏还没有缓解,第二天还得照常出发——因为当地能够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非常之短,一定要分秒必争。

  本以为条件艰苦就是最大的困难,然而他们面临的,还有更大的考验。进入夏季以后,当地进入洪水汛期。队员们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出队前也认真做好防范措施。但是突发的山洪是任何先进的气象、灾害预报专家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预测的,队员们就在野外遭遇了1次山洪暴发。6月2日下午,航磁队的队员们正在一条沟谷里作业,山洪突然从高处呼啸而下。队员们依靠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找到附近1处安全地避险。同时按照应急预案,通过北斗系统发出求救信号。

  高海拔地区的夜晚温度极低,加上过河时野外队员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大家只有紧紧抱在一起保持体温。按照安全规程,野外队员随身携带了火柴。后半夜寒风呼啸、寒入骨髓的时候,地质队员们不得不把白天收集到的仅有的一点柴火点燃取暖,并且相互提醒不要睡着,就这样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航遥中心北斗监控室收到被困人员的求救消息后,迅速获取了被困人员的地理位置。中心领导和值班人员彻夜值守在北斗监控室,并及时将被困人员具体位置坐标发送到救援一线。6月3日清晨,救援人员赶到事发地点,根据北斗位置信息,很快找到了被困人员,将人员全部安全撤回。在整个救援的过程当中,地质队员的自救意识、完备的应急预案和安全措施,以及先进的北斗安全保障系统,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回想起6月2日那一个艰难的夜晚,队员们心有余悸却仍然意志坚定。他们说,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不能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就是英勇无畏的地质队员。为了早日攻克万山之祖昆仑山,为了尽快实现找矿突破,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多支队伍齐头并进,共同坚守在野外一线。队员们的信念无比坚定:为了地质事业,为了西部繁荣,前进!

  山谷已经恢复平静,地质队员们也已经重新启程。截至发稿前,航磁队已完成63个物性点测量,采集了1900多个磁化率数据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