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博铁矿。钟秋 摄
地质技术工作者在观察矿石。
迪木那里克矿区。董新梅 摄
在冰雪中前进。
前往勘前往勘探区域。
地质人员爬冰坡。
大地是一本书,蕴含无限知识与财富,需要人们去解读、认识、挖掘。地质工作者是这本书最忠实的读者,他们孜孜以求,如饥似渴;他们不知疲倦,不畏艰险,一页一页探求大地的奥秘。
这是地质工作者应有的本色:探索、探索、不断探索。
正是因为不断的探索,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书写了“一矿变三矿”的找矿传奇。位于和静县的敦德铁矿经过地质工作者近6年的努力勘查,在评价铁矿的过程中又发现伴生元素锌和金,分别达到大型规模,目前已探获铁资源量1.87亿吨,锌150万吨,金50吨,敦德铁矿“身价”倍增。
敦德铁矿无疑是一匹“黑马”。地质春天里春雷阵阵,唤醒它沉睡的面容;辗转崖间的求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科学的规划部署,铺就成功的坦途;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获得累累硕果。
“铁”马冰河入梦来
敦德矿区隶属新疆巴州矿业大县和静县,在近20平方公里的工作区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平均海拔4000米,工作区内最大高差可达1050米。“矿区内地质构造活动强烈,火山机构十分发育,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新疆地质三队总工程师石福品说道,“这里是我们三队地质人找矿梦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50、60年代,老一辈工作者就骑马进山寻找线索。70年代,通过1∶20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确定了勘查区内地层、岩石、构造格架,通过对以往基础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该地区被划分为具有铁、铜、铅锌、金等多金属成矿前景的成矿带,并以所在的阿吾拉勒山脉的名字命名。
敦德地质勘查工作区地处西天山腹地,冰川长年不化,一条冰河横亘百里。极不便利的交通、极端恶劣的气候、极不平坦的道路,致使这里的地质工作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如何踏破“冰河”,寻找一匹“铁矿”黑马,是三队人多年的梦想。
步入新千年,国家对地质找矿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阿吾拉勒成矿带找矿屡获突破,先后发现评价了查岗诺尔铁矿、智博铁矿、松湖铁矿等大型铁矿,证实了阿吾拉勒成矿带的巨大潜力。新疆地质三队在这一区域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时任大队总工程师的冯金星在2006年出队前,组织大队主要技术人员仔细研究查岗诺尔—备战一带矿产特征。他们反复研究该区域地层,对照相关成矿理论,初步确定了大概的方向。但是地质勘查工作的部署必须慎之又慎。为求万无一失,冯金星又召集技术骨干,共同对比国内外同类火山岩型铁矿,查阅上世纪50年代在该区的1∶100万路线地质资料,发现在查岗诺尔至备战铁矿之间的胡斯台、智博、敦德郭勒一带沟谷中均存在磁铁矿转石。推断在这些沟谷上游一定存在未被发现的磁铁矿体。当年安排技术人员在智博一带工作就发现了智博铁矿。
2007年5月,新疆地质三队受新疆八钢国贸有限公司委托,对敦德郭勒一带进行了地质找矿工作。此时,冯金星已经担任大队长,但他仍然非常关心这一带的地质勘查工作,和总工程师石福品一起商议该区域的工作部署。结合上一年在发现智博铁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决定安排由地质技术人员和物探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组合队伍,确保野外工作中注意转石和地表露头发现的同时,及时查证地表矿体附近的磁异常情况。8月份,总工程师石福品把敦德勘查项目组的带队人余建华和郭安校叫到办公室,在图纸上给他们划定了一条既定路线,要求他们一定要到达敦德火山机构的中心部位。运筹帷幄的坐镇指挥和详细周密的前期部署,以及地质技术人员的努力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很快传来好消息,他们在这套火山机构的一套安山岩中新发现三条小的磁铁矿体,其中以东部3号磁异常强度高、规模大,长可达1000米,宽达400米,磁异常幅值为3000-7800纳特。同年10月,收集到该区新做1∶5万航磁资料也证实该火山机构存在明显航磁异常。
据当时赴野外进行异常查证工作的物探技术人员余建华回忆,七名技术员骑马整整骑了一天,一路山高路陡,砾石嶙峋。一匹马摔倒后马腿卡在石头缝里,后腿直接被折断,白骨外露,最后失血过多而死,引来大家一阵唏嘘。
在悬崖峭壁的边缘行走,落石滚滚而下,余建华和同事们都十二万分地小心。他们一路追索,最终发现了铁矿转石。“时间是下午5时左右,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我们十分疲惫,在路边歇脚的时候,猛然发现远处一块黑色的石头,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我想可能是转石,走过去一看真的是,我心里那个高兴啊!”余建华眼睛里的笑容透过镜片荡漾开来。
至今,经钻探、硐探施工,项目组相继发现了近20多条磁铁矿体,评价铁矿石资源量1.87亿吨,该矿成为大型铁矿。
找铁艰辛,有“锌”为报
那是2008年10月的一天,工区下起了大雪,皑皑白雪覆盖了道路,最深积雪有30厘米厚,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山上,项目负责人魏梦元带领地质、物探小组爬山开展工作,几乎是走一步滑一步。
项目组循着转石留下的线索顺藤摸瓜,穿梭于峭壁间,终于在为数不多的岩石表面发现了铁矿露头。“为了加快勘查进程,大队领导要求超前在矿区进行钻探、硐探工程施工。”魏梦元说。
打钻的地层上覆盖了30多米厚的冻土层,塌孔、卡钻、漏水现象时有发生,打钻屡次受阻,这可急坏了魏梦元。为了不耽误进程,他多次找来技术专家“会诊”,调整施工工艺、泥浆配比,制定新的施工方案,终于解决了冰冻层钻进的问题。
钻机嗡嗡轰鸣,大家守在机台旁,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见矿了!”突然有一人喊道,大家赶紧凑上去。魏梦元接过岩芯用手掂了掂,又拿来磁铁测试磁性,估计品位在25%~35%之间。随后,实验室交出的检测结果报告显示磁铁平均品位达到34.5%,不仅证实了魏梦元的猜想,还给了他另外的惊喜,这里有“锌”。
说起来,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曾在这里进行1∶20万化探工作时,在地表发现了很好的铅锌化探异常,但随后的钻探施工中并未有进一步线索。
在敦德矿区的平硐施工中,ZK0100孔不辱使命,不久便从实验室传来消息,检验结果显示有元素锌的存在。显然,这一结果让大家很振奋。魏梦元很快冷静下来,他要求对组合样回溯样品再次进行锌元素的基本分析,同时追加了光薄片分析,测试结果不仅确定了锌的存在,而且数据显示锌的找矿效果非常好。
魏梦元第一时间给大队总工程师石福品打电话,电话那头,石总高兴地连连点头,“太好了,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矿种。”
2011年,敦德探获锌资源量150万吨,规模达特大型,申报了新疆地矿局新发现矿产地一处。身为项目负责人,魏梦元的名字也被大家拿来调侃,梦元梦元,敦德找大矿的梦终于圆了。
宝库敦德,金光闪耀
“敦德是一座找矿的大宝库。”冯金星说这句话时,信心满满,目光坚定。他是地质专业出身,几十年风雨历练,为他积累了丰富的找矿经验以及对这里深厚的情感。
2012年,他们又抖擞精神,迫不及待地进入矿区开展工作,期待着更大的找矿发现。
同年,魏梦元调任查岗诺尔铁矿项目负责,27岁的丁海波担任敦德项目负责,5月出队,11月收队,丁海波带领7名地质队员,主要开展硐探、坑道钻的编钻记录工作。
敦德矿区金的发现源自于2011年在工区内采的一批化探样品,经过光谱分析显示金的含量很高。为了继续扩大敦德铁矿找矿成果,全面摸清其中伴生有益元素的含量,大队安排项目分队对矿区铁锌矿体进行系统的光谱全分析。于是项目组拿到光谱分析结果的第一时间,又补采了一小批约40多个化学样进行金元素的基本分析。
新疆地质三队实验室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敦德矿区这40多个化学副样做金元素的化学分析,显示出这40多个样品中几乎全部含金,金含量均达到0.1克/吨以上,达到了金矿的矿化品位,其中,有4个连续分布的化学样品位达到1克吨以上。
“这意味着这个矿体有可能被圈为金的工业矿体,发现金矿化的矿体视厚度不小于8米,仅这一段平均品位就达2.7克/吨以上。”丁海波兴奋地讲道。
随后,项目组对现存的2008~2012年所有化学样按金成矿有利部位进行金元素化学分析,共分析了8000多个样品。那几日,实验室连续加班,大家都翘首以盼。
功夫不负有心人,敦德矿区没有辜负“找矿大宝库”的称号。化验分析的结果是,金元素平均品位达0.55克/吨,项目组根据已经探求的铁锌矿体矿石量进行概算,金资源量可达50吨。按照国家金矿规模评定标准,金矿20吨属大型,50吨属特大型,敦德在已经发现铁1.87亿吨、锌150万吨的基础上,又一举发现资源量达50吨的伴生金矿,成为新疆地质三队近年来找矿史上的一大传奇。
至此,敦德矿区铁、锌、金三个矿种的圈定,将改写新疆阿吾拉勒铁矿整装勘查区多金属找矿的格局,极大提升了矿区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程度,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是金子总会发光,随着后续地质工作的深入,金资源量将远超50吨,敦德的金将会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潜力无限,造福一方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铁矿石自给率仅为55%左右,锌、金也是国家急需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种。早年发现的很多大型铁矿历经数十年开采,大都进入低产期,有的甚至已经枯竭。所以,尽快找寻一批新的大型铁、锌矿资源地已成为地质找矿工作的当务之急。
敦德矿区在一个矿体内同时圈定三个矿种,而且每个矿种的资源量均达到大型规模,这种成因类型的矿在新疆属首次发现。目前已初步证实该矿为大型铁矿、特大型金矿、特大型锌矿,矿床规模较大,具备良好的开发条件。以目前矿产品价格估算,按年产150万吨铁精粉设计,铁矿每年可赢利1.61亿元。而锌矿和金矿的发现,更让该矿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敦德矿区虽地处天山腹地,但距218国道仅35公里,沿国道向东220公里可至巴州地区巴伦台重镇。矿区至218国道的道路,通过改造可以满足重型运输车辆通行条件,南疆铁路网可满足矿产品外运需求。矿区所在的开都河上游雨量充沛、水源充足,生产生活用水得以保障,附近的巴州电网也可保障电力供应。矿区东面是南疆最大的钢铁冶炼企业和静钢铁厂,西有伊犁最大的伊犁钢铁厂,可为矿区产品保障销路,这两个钢铁厂生产规模扩大所需矿源也得到充足保证。
目前,敦德矿区的找矿工作仍在继续,选厂也在同步建设之中,矿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巴州矿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年利税上亿元。同时对和静县的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发展都有较大促进作用,矿山开发将吸引2000名以上劳动力就业,可带来一定的社会安置效益;内部交通条件改善也将给当地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但敦德的意义还不止在于此。
截至2012年年底,阿吾拉勒成矿带上已探获铁矿石量13.65亿吨,远景资源量可达20亿吨,这里成为新疆境内寻找铁矿的“黄金地带”,目前已被列入新疆六大整装勘查区。
“敦德铁矿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资源量达到特大型规模的伴生锌和金,这改写了阿吾拉勒只能找到铁矿的历史,也证明了这条成矿带上找铅锌、金等多金属矿的巨大潜力,为今后的找矿工作开辟了新方向,”新疆地矿局总工程师董连慧表示。
传奇不止一个
在华夏第一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群山之间,穿梭着一支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的地质“铁”军。57年里这支队伍东进罗布泊、北上西天山、鏖战西昆仑,用铁的意志征服巍巍群山、死亡之海,把一个个蕴含富饶矿藏的矿山呈现在世人面前。它就是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一支拥有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以找寻钾盐、铁矿闻名全国的地勘“铁军”。肩负责任和使命,他们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找矿传奇。
罗布泊钾盐矿的勘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新疆地质三队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开展工作,那里昼夜温差达三十多度。第一批进入罗布泊的地质队员们还记忆犹新,从库尔勒出发,车队前行了九天九夜才到达罗北凹地,坚硬的盐壳使得重达近十吨的车辆左右扭摆,一点点前行,每小时走两公里,遇到高一点的盐壳也只能绕行。
夏季,罗布泊最高温度48℃,地表温度达到70℃以上,几乎能够烤熟鸡蛋,空气变得黏稠,热浪令人窒息。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有阻止新疆地质三队地质队员们的步伐,他们在罗布泊坚持了12年,把蕴藏着2.9亿吨钾盐资源的罗布泊钾盐矿提交国家。昔日的“生命禁区”如今一片繁忙景象,正在建成闻名世界的硫酸钾“航母”。
如果说罗布泊钾盐让新疆地质三队闻名全国,那么四大铁矿就是新疆地质三队的再一次辉煌。自2004年新疆地质三队在查岗诺尔铁矿重新开展工作至今,四大铁矿累计发现提交铁资源量逾10亿吨,确立阿吾拉勒铁矿成矿带和迪木那里克铁矿矿集区,找矿成果在全疆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2012年4月,冯金星队长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中国第六届探矿者年会,作为全国十家找矿成果和合作开发成绩突出的地质队代表上台宣誓并接受表彰。
和静县查岗诺尔铁矿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发现,但它真正焕发盎然生机还是从2004年开始。通过多年的找矿工作,查岗诺尔铁矿累计提交铁矿资源量3.24亿吨,是2009年新疆启动的深部找矿“一金两铁”示范区的“两铁”之一。当年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地质专家陈毓川、汤中立等实地参观了查岗诺尔铁矿勘查情况,并对深部找矿前景表示乐观。
2006年是新疆地质三队全队干部职工最欢欣鼓舞的一年,这一年他们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地质队员们在胡斯台沟谷、诺尔湖冰川一带的沟谷中“三进三出”,终于发现磁铁矿转石,随后追索圈定十余处磁铁矿露头,智博铁矿初露容颜。智博铁矿于2008年投资建厂,现在已经建成投产年产150万吨铁精粉的选厂。
迪木那里克铁矿是在老的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及再认识中重新确定主攻方向,在实地查证过程中发现的。迪木那里克铁矿位于阿尔金山深处,海拔高、自然条件恶劣,距离且末县城近300公里,道路崎岖难行,这里的地质工作异常艰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各类技术手段不断投入,喜讯一个接一个传来,经过七年努力,提交铁矿资源量超过2.5亿吨。随着航测技术手段的投入,新疆地质三队又在航磁异常查证中,在迪木那里克外围发现玉岭、河肃等中大型铁矿。
传奇背后的故事
每一段传奇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谈到对该地区找矿工作的部署,新疆地矿局局长曾小刚表示,近年来地质行业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在“358”项目总体部署思路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为目标,按照“区划部署、基础调查、物化遥感、矿产勘查、科学研究”五统一的科学勘查体系,坚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的原则,对阿吾拉勒成矿带的铁等矿成矿条件进行总体评价,开展整装勘查,发现和评价一批大型铁矿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如果没有国家和自治区公益性、战略性和“358”项目的大力支持,敦德铁矿的发现必将尚需时日。
更值得一提的是,地质找矿的突破离不开地质队员在野外的艰辛付出,以及超常规的勘查流程。“为了加快勘查进程,大队领导要求超前在矿区进行硐探工程施工,这大大提前了‘一矿变三矿’找矿传奇的面世。”项目负责人魏梦元说道。在这几年里,新疆地质三队累计完成钻探进尺33000米、硐探11700米,该地区投入的地勘经费达2亿多元。
说起查岗诺尔铁矿的找矿过程,当年参与地质研究工作的老同志们记忆犹新。
当年,大队技术专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查岗诺尔矿区的成矿类型与俄罗斯巨型铁矿成群成带产出的特点相似。项目组一致相信,只要工作到位,应该能够寻找到新的类似矿床。技术人员因此对地质三队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该区取得的资料进行了查阅。其中,1∶100万路线地质找矿成果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他们的高度重视,即“查岗诺尔至备战之间的胡斯台沟、敦德郭勒沟谷中有磁铁矿转石”。重要的找矿线索与基础性研究成果相吻合,促使地质三队决定在查岗诺尔与备战铁矿这条连接线上重点开展工作,依托三队正在勘查的查岗诺尔铁矿,从矿区向东南和西北逐步展开工作。实践证明,三队优选的靶区是成功的,后来完成的1∶5万航磁也证实了选区准确无误。
坚如磐石的找矿信念是新疆地质三队各类找矿成果的基石。
“找矿必须坚定信念,不能患得患失,在一个地区找矿稍有挫折就打退堂鼓,往往会使就要到手的战果擦肩而过。”新疆地质三队党委书记陈文革说道,“找矿的信心来源于对矿区内成矿地质条件的深入研究,来源于几代地质工作者探索积累的成果。老一辈地质人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也激励着野外技术工作者多找矿、找大矿。”
在巍峨的高山和纵横的河谷,在地形陡峭、交通困难的野外一线,唯有一支坚忍不拔、不畏艰险的找矿“铁军”,才能屡获地质找矿新突破。这支“铁军”的荣耀,不止体现在铁矿勘查上的建树,他们勘查发现的新疆焉耆红柱石矿、新疆尉犁且干布拉克蛭石矿等都是世界级的大型、超大型矿床。有色金属方面他们也斩获颇丰,比如卡特里西铜金矿、包尔图铜矿、古伦沟铅锌矿等等,这些矿产资源在服务新疆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质春天已经来临,丰硕的找矿成果鼓舞着新疆地质三队的全体职工。但七月的敦德工区,尚有常年不化的积雪和厚厚的冰层。没有音符的点缀,也没有和弦的交汇,劳动的号子奏响在野外工作者的心头。前进的跫音阵阵,找矿的梦想正酣,肩负“铁”军传统,心怀执著信念,这支队伍将探索不断,传奇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