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天津地调中心完成的“内蒙古索伦山—霍林郭勒地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项目成果报告通过地调局基础部组织的评审,并被评为优秀级。该项目在前中三叠世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厘定和研究、区域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总结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一、将研究区内前中三叠世地质构造单元重新厘定和划分为6个Ⅱ级构造单元和17个Ⅲ级构造单元。肯定了艾勒格庙和锡林浩特前寒武纪古老地块的存在。根据对北侧的二道井-迪彦林场俯冲带和南部的温都尔庙俯冲带构造特征的详细研究,提出早古生代大洋北部向北、南部向南俯冲的构造格局,初步建立早古生代双向俯冲的构造模式。
二、将原归属早古生代的“双井片岩”解体为一套主要形成于二叠纪的增生杂岩和少量新太古代-早古生代残留的古老地块。新发现的一套早-中三叠统中基性火山岩夹少量碎屑岩的火山-沉积地层,圈定了其分布范围;深入研究官地盆地林西组上部红色碎屑岩段和幸福之路组,认为其层位应相当于老龙头组;重新厘定了原归属晚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和白音高老组的形成时代,将其时代分别厘定为晚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并与冀北地区的相应地层进行了初步对比。
三、重新厘定和划分研究区成矿带,认为研究区矿床成矿有前寒武、古生代和中生代三个重要成矿期。前寒武矿产主要赋存于华北陆块北缘太古代、中新元古代地层中,并严格受地层控制;古生代矿产形成于古蒙古洋闭合的各个阶段,受构造环境的控制;中生代矿产与滨太平洋活动有关,受中生代古火山机构和环形构造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