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调局副局长李金发和专家在国宝山铷矿区检查指导工作
技术人员在新发现的孙家岭钪矿进行槽探编录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史刚、省地矿局副局长梁育才在余石山铌钽矿区检查指导工作
院长薛斌义和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通国在找矿现场交流
技术人员在新发现的国宝山铷矿进行岩芯取样编录
四年时间,发现和探明大中型金属矿床4处,提交金资源量140吨,铅、锌资源量76万吨,钨资源量4万吨、铜资源量10万吨;发现铷、铌钽等稀有金属矿16处,其中大型—超大型铷矿3处,大型铌钽矿1处,中型以上钪铷等稀有矿5处。这在平均需要19年才能找到一个大矿、100个找矿项目中找到大矿的几率不足百分之一的地勘行业来说,效率之高、成果之丰硕,可谓奇迹!
——题记
上篇:志存高远,科学管理,十年里锻造出雄鹰的翅膀,建成全国一流地调院
1999年,响应国家组建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质调查队伍的号召,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在兰州组建成立。这是甘肃省地矿局一次人才的大聚集、技术的大集中、智囊的大调遣。甘肃地调院以高起点起步,高目标开局,确立了“立足公益、强化基础、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把公益服务作为立院之本,提出“做一流工作、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建设全国一流地调院”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为全省基础地质调查、政府管理决策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服务。
一个新建单位,肩负重要职责,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没有独立的办公环境,没有生活基地,建院之初,困难重重。地调院的职工虽说个个身手不凡,却各自西东,如何快速合拢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发出正能量,管理摆在了第一位。地调院以院长薛斌义、党委书记邓国强为首的一班人,以科学管理为抓手,从建章立制起步,坚持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建设,持续改进和完善现有管理制度。坚持推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坚持执行和改进质量体系保障制度,坚持实行项目负责人竞聘上岗制度,完善了外聘人员管理制度和项目骨干家属补贴制度,坚持执行地质成果和找矿奖励办法,重奖对地质找矿有突出贡献的项目组和个人,在保障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方面不断前进。
一流的工作,得由一流的人干,才会出一流的成果。地调院按照“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竞争选才、指导培养、信用放开、公开公正、广纳贤才”的用人思想为各类人才创造脱颖而出的条件和机会,以竞争和培养为指导思想,力争建设一支政治可靠、品德高尚、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每年实行新上项目负责人公开竞聘,给业务素质高、事业心强、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搭建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使一批年轻的有志者脱颖而出,快速走上管理岗位或担当技术负责,既推出了能人又解决了人才合理接续的问题。
地调院在项目管理上,实行负责人公开竞聘+成员双向选择+师带徒制度,实现了项目的高效组合和能量的充分发挥。他们还将这种用人机制逐步推向全院各种适合的工作岗位,创造更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可以说,这两项制度的贯彻落实,繁荣了人才队伍,拉开了人才梯级结构,为队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制度基础。
制度约束人身,文化浸染人心。甘肃省地调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将文化建设贯穿于各项工作的始终,把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首先确立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诚事业、忠于职守”的政治信念,提出了“做一流工作,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成果,建设全国一流地调院”的文化建设纲领,坚持“团结互助、民主和谐;以人为本,鼓励创新;保障基本,超常发展;强化服务,突出贡献;一切为了职工,一切依靠职工,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目标”的文化建设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围绕纲领和原则,将文化建设与塑造形象、提高素质、建设队伍、发展业务相结合,强化文化管理的宣传、融入和渗透作用,使“三个一流”的文化理念真正入心入脑,转变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从而形成了以“三个一流”为核心的管理文化、质量文化、精神文化、形象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等多元化、多层次的子文化。
文化建设酝酿了隐性的能量,隐性能量爆发起来更持久更深远。建院14年来,单位发展突飞猛进,承担的国家项目从建院时的每年不足10项增加至40余项,职工人数从建院时的98人增加至262人,货币工作总量从建院时不足2000万元增加至1.5亿元,业务量增加到了建院初期的7倍以上。在长期倍量的工作负荷下,全院干部职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优秀的协作、卓越的管理、科学的方案和高效的行动出色地完成着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事兴的良好氛围和局面。职工队伍和谐稳定,事业蒸蒸日上,先后完成了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省部合作框架协议起草、全省地球化学块体内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和特殊景观区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研究,完成了第一轮、第二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探矿权设置、找矿突破、稀有稀土元素专项规划等重大项目,地质找矿连获突破。为国家和甘肃省国土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赞誉。该院先后荣获国土资源部一、二等奖6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2项,省国土资源厅一等奖1项,省地矿局特等奖和一、二等奖18项。2006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国土资源系统‘十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授予“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青藏高原地质找矿突破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2010年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评估,成为首批西北地区全国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A级单位;技术领先、设备精良、结构优化、专业齐全,在全国名列前茅,十年磨一剑,甘肃省地调院创建全国一流地调院的目标圆满实现。
下篇:超常谋划,强力推进,三年里相继发现大型——超大型稀有金属矿5处以上,实现了地质找矿历史性突破
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358”找矿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后,全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甘肃是资源大省,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质找矿是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途径,是欠发达地区追赶发展、跨越发展的有力措施。因此,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矿产勘查开发转化“大、高、快”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目标,通过了《关于加强找矿工作的意见》和《加强找矿三年突破行动方案》,并将省级地勘基金由5亿元增加到了10亿元。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行动方案,犹如一声声春雷震响在地质勘探的征途,给地质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随之,甘肃省地矿局下狠招儿、出实招儿认真落实“358”找矿行动计划和全省地质找矿三年战略行动计划,着力营造找大矿、找富矿、多找矿的良好氛围,激励地勘单位和地质工作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出台了《地质找矿奖励办法》,每年对地质找矿先进单位奖励60万~100万元,对地质找矿单项成果奖励5万~40万元,对具有特别贡献的重大项目,实行重奖。
形势催人,时局造人。地质找矿的春天真正来临。甘肃省地质调查院这支训练有素,技术精良,鹰一样敏锐的队伍,迎来了搏击长空的历史机遇。
“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优势所在和发展必需,必须超常谋划,超常部署,强力推进。”院长薛斌义下了决心,大会小会做动员,发信号弹。
2010年春天,地调院常规化地举行地质技术培训会。每年野外生产开始之前,该院都召集全院技术人员进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学习培训班。开拓思路、更新知识、与时俱进、鼓劲加油。不同的是,这一年的培训学习会直接开到野外项目现场。两辆大轿车,一百多人,浩浩荡荡开进西和县大桥金矿勘查区。
西和县大桥村,是甘肃陇南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山清水秀,却属国家级贫困县。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守着奔流不息的西汉水繁衍生息,封闭而贫穷。2005年春天,甘肃省地调院一个异常查证组的到来,打开了大桥通向外界的通道。从此,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地质人员来到大桥,查证、初勘、调查、详查,喜讯一传再传,中型、大型、特大型,埋藏亿万年的一座金山日渐“浮出水面”,向世人展露出动人的颜面。
甘肃省地调院调集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北、山东、青海等的25台钻机,300多名钻探人员,云集大桥矿区展开钻探大会战。矿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79吨,伴生银资源储量145吨,为一大型——特大型金矿床。目前,一座现代化的企业正在西汉水畔崛起。大桥,已成为地质人为陇南架起的一座走向繁荣的“金桥”。
话说在会战的这个节骨眼上,地调院的全体技术人员开赴大桥矿区,听取汇报、集体会诊、集体讨论。三五一群,就地调查,现场讨论,气氛热烈。午饭用咸菜、大饼、矿泉水解决。次日,就近在天水市召开全院地质技术交流会,考察的人员人人发言,各抒己见,以大桥为启发,以大桥为榜样,谋划全省地质找矿新突破。院长、副院长、总工程师,轮番讲话,讲形势讲使命讲职责讲贡献,既语重心长又心情急迫。“把全院的思想集中统一到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上来,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找前人没找过的矿!”考察大桥是引子,直接引发了全院地质技术人员的找矿激情。
天水会议也成为甘肃省地调院找矿史上的“遵义会议”。进一步提高了地调院干部职工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工作重心集中转移到“寻找具有宏观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谋划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实现地勘经济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上,形成切实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认清形势谋大事,抢抓机遇图发展,超越常规创新天的找矿氛围。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低调务实的地调院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措施:
一是转变找矿思路。鉴于几十年来前人已极尽详尽,金、银、铜、铁等常规矿种的找矿难度越来越大,难以突破的现实,在认真分析研究地质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层位、新类型、新矿种,拓展找矿空间,努力实现了地质找矿的“三个转变”,即由寻找常规性矿种向稀有矿种的转变,由一般矿床到大型—超大型矿床的转变,由要什么找什么到成什么找什么的转变,形成了不拘矿种和类型的找矿思路。
二是突出勘查重点。着眼于大矿,直奔“层、体、带”,不漏“脉、线、缝”,将目标锁定在“前人没有做过的、今人没有想过的、从来没有去过的”三个方向上,一切部署研究皆由此展开。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地质找矿成果奖励机制,对具有大型、超大型矿床前景靶区的提出者、线索的发现者、项目的负责者予以重奖。重奖找矿有功人员,以找矿发现人的名字申请命名矿山,并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全院上下形成了地质找矿的浓厚氛围。
四是改进方法设备。将传统物化遥手段的综合运用与地质找矿新方法、新技术紧密结合,介入空白区域展开工作,以超常跨越的精神对研究选区成果采取拉网查证、突击评价。花大资金更新使用革命性仪器手段,配备了手持快速分析仪、高精度磁力仪、大功率激电仪、GDP32电法工作站、CG—5重力仪、地物光谱仪、原子吸收仪、RTK测量系统等先进设备。
五是加强综合研究,实施专题重点突破。成立了找矿突破高级战略研究室,对重点地区重点异常进行专门研究,定期召开找矿突破研究会和现场考察研讨会,对新发现的矿点进行专题研究,及时现场指导野外找矿工作。为该院提出在北山地区实施“三稀”找矿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好将士不打无准备之战。设定目标,梳理思路,创新战略后,甘肃省地调院以超常措施强力推进。
甘肃省受造山运动影响,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河西走廊北面的北山地区与南面的祁连山区虽然地形险峻,荒漠戈壁,雪山连绵,终年荒无人烟,却是地质工作者履行职责、施展才华、发挥用武之地。共和国矿业之子金川镍矿、镜铁山铁矿当年正是在这里发现的。
自2010年起,甘肃省地调院按照“点上总结、面上展开、综合研究、快速突破”的思路,抽调全院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6个项目分队和12个突击小组,下大功夫、花大气力,综合分析地、物、化、遥资料,在北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地区重点对稀有金属矿展开拉网式排查。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和长时间的野外作业,终于在北山地区发现了国宝山、刘家河超大型铷矿和余石山大型铌钽金属矿床……
拉网式排查行动有一个小前奏。
“前人没有做过的、今人没有想过的、从来没有去过的。”自打院里提出这个方向后,教授级高工朱文戈时常盯着地图琢磨。他通过研究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成矿条件和找矿经验后,认为甘肃北山地区正是寻找“三稀”金属的有利地区。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院长薛斌义和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通国的支持。薛斌义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当大家都种粮食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脑筋去种经济作物。”一鼓励,朱文戈带领团队反复进山、采样、研究、分析,最终,在白头山的伟晶岩脉里发现了稀有金属铷矿。正是这个稀有之光的闪现,引发了举全院之力的拉网式排查。
自然,也引发了国宝山铷矿发现的一段传奇。
拉网排查前,地调院将整个区间划分成几个带,让项目负责抓阄认领。张有奎不巧抓到北带,属于无人干过的空白带。项目组兵分两路,对区域内的伟晶岩脉进行了彻底排查,怎么也未见异常。困惑中,他想起考察白头山时,薛院长的一句话——围岩在花岗岩内也有。好,重新布线,在围岩上做分析!就是这个转念,探见了铷矿的“辫绡子”,接下来开始了大规模调查,十天时间,圈定区域测12条剖面,10米一个点连续采样,样样含矿。后经大比例尺填图,发现该铷矿赋存在花岗岩中,非常罕见——RbO含量大于0.1%,长约1700米、宽600至800米,储量约为20万吨的超大型矿!为了纪念,他们给这无名山取名“国宝山”。
思路激发灵感,意念催生毅力。
2011年,“80后”的项目负责人余君鹏带领项目组在阿尔金山找矿,这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昼夜温差大、气候多变、野兽出没。项目组以冷湖为据点,早晨六点出发,中午一个馒头一个鸡蛋,晚上八九点回到驻地,饭后再整理资料,分析研究。靶区一缩再缩,直到从2400平方千米锁定到了3平方千米,却始终“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得不到突破。6月,院长薛斌义赴野外检查工作。“要转变思路谋大事,我院在北山地区转变思路,发现了大型铷等稀有金属矿床,为什么不能把北山的经验借鉴过来?你们南山也要重视三稀元素!”一语惊醒梦中人,当天晚上,余君鹏把所有采集的样本拿出来重新进行分析。结果,就在这些样品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铌、钽。第二天一早,余君鹏根据样品记录,按图索骥找到了铌钽矿。通过2011~2012年继续工作,估算铌、钽等稀有金属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
如出一辙,地调院又相继发现玉门刘家河、天水六丈山、肃北孙家岭等具有大型—超大型资源潜力的稀有金属矿6处及重要找矿线索16处。这些重大成果的发现,必将对甘肃省、全国稀有金属矿产资源格局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思路一变天地宽,全院上下齐争先。一网打尽南北山,千年顽石变宝山。”2011年中秋月夜,地调院几位领导赴柳园镇为弟兄们开庆功会,薛斌义即兴赋诗一首,现在成为地调院干部职工的口头禅。
2012年3月,位于敦煌以北200多千米、甘新交界大漠深处的国宝山铷矿勘查区,北风呼啸,春寒瑟瑟。前来视察慰问的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副书记、省地矿局局长郭玉虎一行,瞭望着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听着项目组人员的介绍,抑制不住兴奋。郭玉虎对地调院院长薛斌义说,你们积极贯彻落实部、省找矿行动计划,思路清,部署早,方向准,行动快,工作实,成效好。地质技术人员南攀祁连,北越北山,风餐露宿,披星戴月,吃了大苦,流了大汗,下了大功夫,找到了大矿,是找矿功臣呀!郭玉虎指出,要敢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探别人没有探过的盲区,敢射别人没有射过的靶点,全力组织地质找矿攻坚战,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争取建设西部国家级稀有金属矿产基地,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现年50岁的甘肃省地调院院长薛斌义,双鬓染满花发。30岁就担任正处级干部以来,经历了带队伍闯市场找饭吃到创新业找大矿谋大局,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施展抱负。面对不菲的成绩,他感慨万端地说,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和省部的高度重视及政策支持,得益于局党委、局领导的大力支持、正确导向与机制激励,得益于地调院广大地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此话千真万确。为了认真落实“358”找矿行动计划和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三年突破行动计划,2012年全局工作会议把地质找矿突破列为六项任务第一条之首,明确提出了“围绕四大矿带、抓好八大环节、突破十大区域”的工作布局。为了着力营造找大矿、找富矿、多找矿的良好氛围,激励地勘单位和地质工作人员的找矿积极性,局出台了《地质找矿奖励办法》,对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和重要地质找矿成果进行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地勘单位和广大地质技术人员找矿的积极性。同时,不断加大找矿配套政策和措施力度,拿出3000万元匹配给地勘单位购买先进找矿设备。提出“多元化投入、多机制运作、多兵种作战、多目标方向、多手段并用、多渠道突破”的具体要求,为取得具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找矿突破离不开政策支持,离不开科学部署,更离不开广大地质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在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以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通国率领的一批优秀的技术专家和项目负责人,兢兢业业,攻坚克难,凭借着一流的综合研究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执行到位能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用智慧和汗水为实现找矿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坚守在野外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常年工作在大山、荒漠和戈壁,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以顽强拼搏、敢打必胜的执行能力创造着一流的工作业绩。
后记:
天时,地利,人和。在“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找矿新机制激励下,甘肃省地调院戈壁引春雷,取得了稀有金属找矿方面系列性重大突破,在大漠深处筑就一座座丰碑。为甘肃省建立新的矿产开发基地、缓解资源接替矛盾,培育壮大优势资源产业、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奠定了基础,更为甘肃省强化资源保障能力,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甘肃省地调院将百尺竿头,更上一层。用智慧和胆魄,以担当和奉献,当好地质先锋,担负时代使命,在实现找矿突破中再立新功,再谱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