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组织实施要求构建多元投入平台,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勘查工作的积极性,其内在作用机制就是20个字的地质找矿新机制。通过结合省情及区域特点,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两个规律”,青海省不仅实践地质找矿新机制,而且在促进地勘单位发展、构建和谐矿区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积极探索。
基础先行:部省两级统筹,构建激励机制
青海创新性地构建了对公益性地质投入和作业者的激励机制,解决了基础地质工作投入不足和成果较难监管的问题
青海地质找矿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地质工作。2008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成立了项目办公室,加强部省两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统筹部署和专项投入。
为解决青海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极低、调查投入不足的瓶颈,青海省通过构建激励机制拓展基础地质工作的资金渠道,积极引入中铝、省投资公司等社会资金投入,加强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比如,中铝承诺5年投入2亿元,交由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管理、统一部署,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回报是给予其一定数量的探矿权优先登记权。5年来,青海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其中和找矿工作结合最紧密的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程度由7%快速提升到22%,并且发现了一大批异常、矿(化)点和矿产地,为地勘基金和商业性勘查资金的进入打下坚实基础。
为调动地勘单位承担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积极性,青海省规定,地勘单位承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按时提交了成果报告(含立项建议书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且成果报告被评为良好以上的,地勘单位可根据矿业权设置方案在其承担的项目工作区内,优先申请登记一定数量的探矿权。对承担公益性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的地勘单位,如发现好的找矿线索,一个图幅可允许承担单位优先登记1个~2个矿业权。
为解决地质勘查技术力量不足的实际问题,青海在充分发挥省内地勘队伍主力军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省外专业地勘队伍到青海承担地质勘查任务。近年来,青海省推出了18个重点地勘项目面向全国招商,组织筛选了11个矿产勘查项目、43个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标,已有37支省外地勘队伍共4500名专业技术人员到青海承担基础地质工作。目前形成了省内外122支地勘队伍、1.5万人、700多台钻机参与青海地质找矿工作的“大兵团作战”格局。另外,青海省开展了“筑巢行动”,每年拿出500万元奖励取得突出成果的省内外国有地勘单位,并允许省外地勘单位在其负责的基础地质工作区域内优先申请登记探矿权,极大地调动了地勘单位从事基础地质工作的积极性。
商业跟进: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
青海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平台,引导资金和技术有机结合,积极引入省外有实力的企业和地勘单位参与青海地质找矿工作
商业跟进的核心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平台,突破投融资瓶颈,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又要注意避免片面强调“资本为王”,忽视发挥地勘单位专业技术在找矿中的重要作用。
青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引进大企业投资地质找矿的思路,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引进大型企业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暂行办法》,对大型央企和国内500强企业开放了青海省商业性地质勘查投资市场。在33个重点勘查区中先行选择9个重点勘查区进行试点,鼓励退出登录实收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选择未设矿业权区域进行风险勘查,或参与省财政出资重点项目的联合勘查,并鼓励已有的探矿权人与大型企业采用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风险勘查。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公开了1∶5万基础地质资料目录、矿业权设置方案和矿业权投放计划,今年推出82个商业性地质找矿项目面向全国公开招商。2010年以来,依照《青海省重要矿产资源配置办法》,先后为支持循环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支持省内企业做大做强,配置了70个探矿权、15个采矿权,为省内国有地勘单位配置探矿权108个。同时,鼓励地勘单位与大企业合作,走探采一体化道路。
通过创新融资机制,青海引进大企业初显成效,地质勘查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共有12家。通过合作及矿业收益反哺勘查等途径,有效促进了商业资金进入勘查领域,形成了“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的找矿勘查新格局。
基金衔接:分担勘查风险,合理分配收益
青海允许企业和地勘单位参股进入基金项目,基金则逐步稀释退出,切实起到分担风险和衔接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作用
青海省注重发挥地勘基金分担风险和政策调控的作用,整合省市(州)投资为省市地勘基金,目标是分担风险,拉动商业性勘查投入。目前,初步实现了地勘资金由财政投入为主向财政资金、国企和民企资金多元投入的转变。
青海省鼓励各地勘单位加强面上综合研究,积极提出新立项目建议。对地勘单位提出的项目立项建议,经组织专家论证后,可酌情允许地勘单位优选部分项目登记探矿权,也可将论证的项目申请列入省地勘基金预查、普查项目(但对数量有一定限制,比如提出8个立项建议,考虑承担能力只批准2个~3个,其余的则面向其他地勘单位招标,避免“占而不探”)。省基金项目由省地调局持有矿业权,提出项目立项建议的单位享有30%政策分成的权益。对于地勘单位承担的基金项目,承担单位有积极性介入的,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以参股进入,基金则逐步稀释退出,极大地激发了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
整装勘查:统筹各方投入,形成规模效应
青海在整装勘查区坚持推行“技术+资金”的合作模式,形成队伍集中、资金集中、找矿靶区集中的找矿会战局面
2009年,青海省启动“358地质勘查工程”,优选了5个成矿带、13个整装勘查区、32个重点勘查区,统一规划部署对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具备大型—超大型规模的矿田、矿集区的整装勘查工作。2011年,为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进一步确立了全省实施以整装勘查区为重点的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祁漫塔格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大场地区金矿整装勘查、沟里等7个整装勘查项目先后列入了全国整装勘查区。目前,13个整装勘查区已设置子项目179项,投入总资金16.4亿元,占全省地勘投入总资金的44.2%;33个重点勘查区设勘查项目210项,投入资金20亿元,形成队伍集中、资金集中、找矿靶区集中的找矿会战局面。
在整装勘查区内,青海省实行统筹资金、统一规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统一检查验收的“四统一”管理,组织进行集中会战,扭转了以往地勘工作“小、散、乱”的局面。重点加大整装勘查区内矿业权人的监管力度,督促矿业权人按整装勘查实施方案采用独资、合资方式投资勘查。对拒不出资,又不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不办理延续登记。通过对整装勘查区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整个勘查市场快而不乱、快而有序。
整装勘查实施3年来,青海共在整装勘查区投入资金32.73亿元,占全省勘查总投入的58.6%,找矿成效显著:以大场、沟里、五龙沟3个整装勘查地区为核心的东昆仑—西秦岭地区有望成为千吨级黄金资源基地;拉陵灶火整装勘查区夏日哈木铜镍矿勘查项目取得了东昆仑地区乃至青海省镍勘查史上的重大突破;祁漫塔格、玉树和沱沱河地区有望形成3个千万吨级的铜铅锌资源基地;柴达木盆地深层卤水钾盐资源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沟里整装勘查项目是青海有色局和山东黄金集团“技术+资金”的合作典型,合作两年投入勘查资金1.5亿元,超出了之前10多年总投入的3倍,新增金资源量40吨。整装勘查实现的机制突破为今后重点地区的规模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快速突破:打破传统勘查,构建全新格局
青海打破传统勘查阶段,大规模集中投入,改变了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实现了找矿的快速突破快速突破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青海省以实施“青藏专项”为抓手,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打破常规勘查模式,加快实现由传统作业方式向现代作业方式转变,由“分散布点、全面开花”向“整装勘查、重点突破”转变,由“自力自为、独轮驱动”向“引资引智、多轮驱动”转变,由为矿业服务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服务转变,地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找矿中一旦有发现,通过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实现大规模集中投入,快速形成生产能力。5年来,青海省地质找矿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地勘投入共计133.87亿元,其中2012年地勘投入是2007年的8.6倍,5年年均增长率为56%。新发现普查基地57处,新提交矿产地52处,新提交可供开发矿产地51处。新增资源量:石油1.97亿吨,天然气195亿立方米,煤13亿吨,铁矿石3.3亿吨,铜铅锌880万吨,镍44万吨,钴1.8万吨,金268.5吨,钾盐1亿吨,为青海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行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提升行业竞争力
青海为地勘单位配置矿业权、优先登记探矿权等,让地勘单位在实现找矿突破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
地质找矿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实现找矿突破必须发挥地勘单位的主力军作用。青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给地勘单位配置矿业权、优先登记探矿权等,发挥地勘单位在整装勘查区组织实施管理上的主体作用。同时,出台找矿激励政策措施,让地勘单位享受地质成果收益,建立地质成果奖励基金。支持地勘单位改革,鼓励探采一体化、税收优惠等。此外,改善地勘队伍装备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省财政先后投入资金近3亿元,为国有地勘单位购置深部钻探、化验测试分析、测绘仪器等先进设备,积极改善地勘单位野外工作、生活条件。这些政策举措不仅促进了地勘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增强了地勘单位找矿的信心和决心。
和谐矿区:坚持利益共享,优化外部环境
青海在矿业开发过程中督促企业保护环境、履行社会责任,并鼓励企业积极吸纳资源产地居民就业
青海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地勘工作外部环境问题,省政府办公厅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外部环境的通知》、《关于下达地质勘查外部环境保障目标责任的通知》等文件,将地质勘查外部环境保障目标责任完成情况纳入了省政府对州、地、市的目标责任考核。今年以来,青南果洛、玉树、黄南、海南4个州相继召开地勘工作外部环境会议,州政府与各县政府、各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及勘查协议,成立领导小组等,明确了地方政府、地勘单位维护地勘工作外部环境的职责,极大地促进了地勘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青南地区整装勘查项目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陆续进入工作区,打破了近年来制约青海省地勘工作的瓶颈。
与此同时,青海省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牧民群众“利益共享”机制,和谐矿区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牧民群众致富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了由“输血”式帮扶向提高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的转变,探索出了一条矿区农牧民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青海山金公司在实施整装勘查开发时,通过大力改善民生、履行社会责任、扶持集体经济等、积极探索“企地共建”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出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赢”格局。五龙沟金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始终坚持“不破坏植被、不污染水源、不影响牧民生产生活”的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规划,走“资源与环境并重”和“节约集约利用”的路子,在荒芜的昆仑山上,开辟出一片绿洲,走出了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有效保护的多赢道路。
(作者系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阅读提示
日前,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给2013全国找矿大会贺信中强调,希望与会地勘单位、矿业企业及各有关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坚定不移地走科技找矿、节约集约、绿色开发之路。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过程,实质是新机制不断完善内涵和探索落实的过程。找矿新机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落实途径,各地都在实践中探索着适合本地的推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