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地调局青岛所承担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了评审,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今后在该盆地实现找油新突破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据项目负责人李刚研究员介绍,该项目历时4年之久,完成了130万平方千米的重磁资料处理与解释、16000 千米的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760千米的地震资料攻关处理。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一是编制了研究区中生界构造图、厚度图、构造单元区划图等系列图件;二是通过地震资料攻关处理获得了清晰的中生界反射,突破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研究的瓶颈;三是重磁震联合反演效果良好,填补了研究区地震测线覆盖盲区,为研究区中生代地层、构造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四是建立了中生代地层层序,认为中生代地层分布广、厚度大,同时确定了沉积主体的位置及沉积厚度,并提出了“中生代大东海盆地”的概念,认为应当将其作为进一步勘探的新领域;五是划分了中生界构造单元,自西向东由四个三级构造单元组成,确定了侏罗纪和白垩纪盆地西部边界。
在评审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预期成果。该成果的完成将为下一步深入研究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油气资源远景评价等工作奠定基础,为开展中生界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国家海域油气勘探开发规划和商业性油气勘探开发企业提供了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