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防灾减灾工作要“无缝对接”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金光 发布时间:2013-05-13
  “汶川特大地震后,我一直从事防灾减灾的工作。”杨全忠说,“我觉得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引入无缝对接的概念,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官方与民间的无缝对接,相关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专家与百姓之间的无缝对接。具体讲,就是政府的意图一定要让民众领悟;行业间要打破壁垒,共同攻关;防灾减灾的知识要进一步向百姓普及,真正做到全域全民防灾减灾。”

  汶川特大地震后,杨全忠应对的地质灾害大多都是地震造成的,曾担纲全国特大泥石流——文家沟泥石流治理的设计工作。在杨全忠看来,尽管目前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报,但国土系统的地质科技工作者应该与地震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实现联手互动,共同探寻地震发生的规律。杨全忠认为,不同领域的专家相互借鉴,对彼此都有好处。比如,文家沟泥石流治理设计几易其稿,最终采用水石分治取得成功。这些理念就借鉴了水利系统的一些成果。

  汶川特大地震后,杨全忠开始致力于岩层裂隙的研究,探究究竟裂隙发育到何种程度,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开始启动。杨全忠目前还与四川大学的一位数学专业的教授联手,力求在实现裂隙发育的数学表达上有所斩获。杨全忠说,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裂隙发育的数学表达,那么地灾的防范就更加科学准确了。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隐性的危害更加可怕,对岩层裂隙的研究,就是要把隐形的灾害“揪出来”。

  参与震后数百处地质灾害点排查的杨全忠也强调,震后地灾排查虽然有无人飞机、三位激光扫描等高科技的运用,但主要还得依靠地质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地质调查。这些任务大多落在地勘单位的身上,各地勘单位的排查在相邻区域上做到无缝对接,不留死角也很关键。

  汶川强烈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破坏力很强的地质灾害群,这对杨全忠的触动很大。从那时起,杨全忠开始着手收集有关地质灾害的野外资料,为此,他自费购买了配有中长焦的准专业相机,同时阅读大量有关地质灾害的书籍。为使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深刻,近期,他还开始涉猎西方哲学。“作为地质科技工作者,与防灾减灾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一定要在理论研究领域做出点名堂来才觉得无愧。”杨全忠如是说。

  当记者问在地质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何处理好保护生态与人类建设的关系时,杨全忠说,人类的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但这种影响要有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其底线是必须在可控的范围内而不能失控,失控就会酿成大患;同时,要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进行修复,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杨全忠系四川省地质集团公司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