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示意图
“海水入侵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它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治理上难度更大,破坏性也更强,且难以逆转。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及早对海水入侵进行防治。”
近年来,海水入侵形势不断严峻,一些地方甚至由点连成了片,形成了连续的入侵带,这引起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此的高度重视,一些研究相继开展,各种各样阻止海水入侵的相关实践也处在探索阶段。
例如,为了防止海水入侵,辽宁省大连市除了封闭地下水取水工程等措施,主要采用的办法是修建“地下长城”,也就是在大海与陆地之间,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在地下灌注一条水泥隔断墙。它不仅可以阻挡海水从地下渗入陆地,还可以拦截经地下流入大海的淡水,从而形成地下水库。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来在主要入海河道下着力建设“地下水库”,也就是平原沿海地区为拦蓄地下潜流,提高地下水位,建设防止海水入侵的处在地表以下的水利工程。
而建造拦蓄工程和地下水库,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茂生给海岸带地区防治海水入侵开出的第一个方子。
“合理建设和管理地下水库,这是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有效途径。在缺水地区,为充分利用滨海城市淡水资源,如地质条件合适,可建造拦蓄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入海的水利工程或地下水库。这样既可阻止海水入侵,又可拦蓄淡水。”高茂生认为。
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山东半岛近年来陆续兴建了莱州市王河地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龙口市八里沙河地下水库、青岛市大沽河地下水库、烟台市夹河地下水库等。对阻止海水入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个办法,是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
高茂生认为,对无法就地解决淡水资源的地区,应适时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以保持和恢复地下水与海水的动力平衡,防止海水入侵,并缓解城市供水紧缺状况。如青岛的“引黄济青”工程,就对青岛防治海水入侵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办法,是合理开采地下水,强化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高茂生建议,在建立和健全水资源及海水入侵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水资源管理模型,大力强化城市水资源科学管理,尽快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开采和海水入侵的预测、预报,达到防止海水入侵的目的。
第四个办法,是人工回灌地下水。
人工回灌地下淡水,提高滨海地区地下淡水的水位和流速,以淡水压咸水,迫使海水后退,也是防治海水入侵的有效方法之一。如荷兰充分利用河流来水进行人工回灌,以维持海岸地区的地下水动力平衡。
第五个办法,是加强对海水入侵的监测和研究。
海水入侵含水层的监测不仅难度大,而且花费大,所以国际上发表的成功实例也很少,但高茂生认为,这是十分必要的。
莱州湾是山东半岛海水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既有海水入侵,也有咸水入侵,在国内具有典型性。近20年来,一些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在该区进行过专项调查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工作持续性不够,往往随着研究工作的结束,各项相关监测研究工作也随之停止。这不利于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也无法向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海水入侵的预测和预报信息。”高茂生表示。
鉴于此,高茂生建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科研单位或院校,联合在莱州湾建立海水入侵监测研究基地,建立、完善重点区海水入侵监测井网,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建立海岸带海水入侵预测和预报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防治提供相应对策及科学措施。
记者了解到,当今,全球范围海水入侵的普遍性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相关海水入侵预报及治理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但从总体上来说,近几十年来,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荷兰、墨西哥等国的研究更加深入,在海水入侵的成因、类型、影响、监测、发展趋势和防治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在海水入侵现状调查、基本理论探索、模型研制、预测预报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从单一问题的研究趋向于综合性研究,从简单的定性调查走向定量化和模型化。国土资源、海洋、环保、水利等多个部门的调查与研究机构,均组织人员对重点海水入侵地段进行监测和调查,并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
“但是,海水入侵是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共同引发的一种特殊地质灾害,当前,海岸带地区人类工程活动更加频繁,海水入侵难以避免。它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治理上难度更大,破坏性也更强,且难以逆转。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加强研究,及早对海水入侵进行防治。毕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高茂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