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陆域航磁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滕吉文院士、赵文津院士、杨文采院士,以及中国地质大学余钦范教授、魏文博教授,《地球物理学报》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刘少华研究员,长安大学王万银教授等地球物理学界权威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对航遥中心首次编制的中国陆域1:100万(成图比例尺1:250万)航磁基础图、位场转换图和推断解释系列图件进行了审核,并就以上图件进行了地质构造问题学术研讨。
会议由编图项目组负责人、航遥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熊盛青主持,项目组对项目进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做了详细介绍。本次编制的航磁图使用大量最新高精度航磁数据,新数据覆盖面积达200余万km2,并采用新的全国高精度测量数据控制框架网格搭建技术编图,最大减少了误差累计。
新编航磁图能够清晰反映中国陆域构造格局,专家们对此给予了高度赞赏。杨文采院士认为,新编航磁图可与美国、欧洲国家编图水平相媲美,磁场提供的信息解决了其它资料不能解决的问题,对研究地质构造背景和动力学背景意义重大。专家们就一些地质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如交汇于宝鸡地区的昆仑-秦岭-大别山北西向构造、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南北向构造、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西向构造三个不同方向形成复杂的构造结的成因等问题,从板块构造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做了分析探讨。
专家指出,航磁作为重要的资料,反映出来的信息有着广泛用途,新编航磁图能够为开展大地构造、区域构造、地质找矿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丰富信息。专家根据航磁图清楚反映出的西藏地区沟、弧、盆地构造面貌,建议利用航磁资料来分析研究我国大陆板块构造可能的沟、弧、盆体系。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新编航磁图不仅在信息辨别上更加清晰,更有依据,而且更具有现实意义,可更多地应用到我国查验地质灾害、找矿突破等方面。